首頁

元史 上 - 254 / 348
歷史類 / 宋濂 / 本書目錄
  

元史 上

第254頁 / 共348頁。

 大小:

 第254頁

朗讀:

普定路,本普里部,歸附後改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初斡羅思、呂國瑞入賄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請創羅甸宣慰司。至是,言招到羅甸國札哇並龍家、宋家、犵狫、貓人諸種蠻夷四萬六千六百戶。阿卜、阿牙者來朝,為曲靖路宣慰同知脫因及普安路官所阻。會雲南行省言:「羅甸即普里也,歸附後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隷雲南省三十餘年,賦役如期。今所創羅甸宣慰安撫司,隷湖南省。斡羅思等擅以兵脅降普定土官矣資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覲,邀功希賞。氣罷之,仍以其地隷雲南。」制可。  大德七年,改為路。大德七年,中書省臣言:「蛇節、宋隆濟等作亂,普定知府容苴率眾效順。容苴沒,其妻適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襲其夫職。仍改普定為路,隷曲靖宣慰司,以適姑為本路總管,虎符。」

仁德府,昔僰、剌蠻居之,無郡縣。其部曰仲扎溢源,後烏蠻之裔新丁奪而有之。至四世孫,因其祖名新丁,以為部號,語訛為仁地。憲宗五年內附。明年,立本部為仁地萬戶。至元初復叛,四年降之,仍為萬戶。十三年,改萬戶為仁德府。本府屯田五百六十雙。  領縣二:


  

為美,下。縣治在府北,地名溢浦適侶睒甸,即仁地故部。至元二十四年置縣。

歸厚。下。縣治在府西,地名易浪湳龍,舊隷仁地部。至元二十四年,分立二縣,曰倘俸,曰為美。二十五年,改倘俸曰歸厚。

羅羅蒙慶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建昌路,下。  本古越巂地,唐初設中都督府,治越巂。至德中,沒于吐蕃。貞元中復之。懿宗時,蒙詔立城曰建昌府,以烏、白二蠻實之。其後諸酋爭強,不能相下,分地為四,推段興為長。其裔浸強,遂並諸酋,自為府主,大理不能制。傳至阿宗,娶落蘭部建蒂女沙智。元憲宗朝,建蒂內附,以其婿阿宗守建昌。至元十二年,析其地置總管府五、州二十三,建昌其一路也,設羅羅宣慰司以總之。本路領縣一、州九。州領一縣。本路立軍民屯田。

縣一

中縣。縣治在住頭回甸,蓋越巂之東境也。所居烏蠻自別為沙麻部,以酋長所立處為中州。至元十年內附。十四年,仍為中州。二十二年,降為縣。隷建昌路。

州九

建安州,下。  即總府所治。建蒂既平,分建昌府為萬戶二,又置千戶二。至元十五年,割建鄉城十四村及建蒂四村立寶安州。十七年,改本千戶為建安州。二十六年,革寶安州,以其鄉村來屬。

永寧州,下。  在建昌之東郭。唐時南詔立建昌郡,領建安、永寧二州。元至元九年,西平王平建蒂。十六年,分建昌為二州,在城曰建安,東郭曰永寧,俱隷建昌路。

瀘州,下。  州在路西,昔名沙城瞼,即諸葛武侯禽孟獲之地。有瀘水,深廣而多瘴,鮮有行者,冬夏常熱,其源可燅鷄豚。至段氏時,于熱水甸立城。名洟籠,隷建昌。憲宗時,建蒂內附,復叛,至元九年平之。十五年,改洟籠為瀘州。

禮州,下。  州在路西北,瀘沽水東,所治曰籠麼城。南詔末,諸蠻相侵奪,至段氏興,並有其地。裔孫阿宗內附,復叛,至元九年平之,設千戶。十五年,改為禮州。領一縣:

瀘沽。縣在州北。昔羅落蠻所居,至蒙氏霸諸部,以烏蠻酋守此城,後漸盛,自號曰落蘭部,或稱羅落。其裔蒲德遣其侄建蒂內附。建蒂繼叛,殺蒲德,自為酋長,並有諸部。至元九年平之,設千戶。十三年升萬戶,十五年改縣。

裡州,下。  唐隷巂州都督。蒙詔時落蘭部小酋阿都之裔居此,因名阿都部。傳至納空,隨建蒂內附。中統三年叛。至元十年,其子耶吻效順,隷烏蒙。十八年,設千戶。二十二年,同烏蠻叛,奔羅羅斯。二十三年,升軍民總管府。二十六年,府罷為州,隷建昌路。

闊州,下。  州治密納甸。古無城邑,烏蒙所居。昔仲由蒙之裔孫名科居此,因以名為部號,後訛為闊。至三十七世孫僰羅內附。至元九年,設千戶。二十六年,改為州。

邛部州,下。  州在路東北,大渡河之南,越巂之東北。君長十數,筰都最大。唐立邛部縣,後沒于蠻。至宋歲貢名馬土物,封其酋為邛都王。今其地夷稱為邛部川,治烏弄城,昔麼、些蠻居之,後仲由蒙之裔奪其地。元憲宗時內附。中統五年,立邛部川安撫招討使,隷成都元帥府。至元十年,割屬羅羅斯宣慰司。二十一年,改為州。

隆州,下。  州在路之西南,與漢邛都縣接境,唐會川縣之西北。蒙氏改會川為會同邏,立五瞼,本州為邊府瞼。其後瞼主楊大蘭于瞼北塏上立城,分派而居,名曰大隆城,即今州治也。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十四年,設千戶。十七年,改隆州。

姜州,下。  姜者蠻名也。烏蠻仲牟由之裔阿壇絳始居閟畔部,其孫阿羅仕大理國主高泰,是時會川有城曰龍納,羅落蠻世居焉。阿羅挾高氏之勢,攻拔之,遂以祖名曰絳部。憲宗時,隨閟畔內附,因隷焉。至元八年,為落蘭部酋建蒂所破。九年平之,遂隷會川,後屬建昌。十五年,改為姜州。二十七年,復屬閟畔部,後又屬建昌。

德昌路軍民府,下。  漢邛都縣地,唐沒于南詔。路在建昌西南,所居蠻號屈部。元至元九年內附。十二年,立定昌路,以本部為昌州。二十三年,罷定昌路,併入德昌路,治本州葛魯城。領州四。本路立軍民屯田。


  

昌州,下。  路治本州。初,烏蠻阿屈之裔浸強,用祖名為屈部。其孫烏則,至元九年內附。十二年,改本部為州,兼領普濟、威龍,隷定昌路。二十三年,罷定昌路,並隷德昌。

德州,下。  在路之北。其地今名吾越甸,城曰亦苴龍,所居蠻苴郎,以遠祖名部曰赬綖。憲宗時內附。至元十二年,立千戶。十三年,改為德州,隷德平路。二十三年,改隷德昌。

威龍州,下。  州在路西南,夷名巴翠部,領小部三,一曰沙媧普宗,二曰烏鷄泥祖,三曰媧諾龍菖蒲,皆獹魯蠻種也。至元十五年,合三部立威龍州,隷德昌。

普濟州,下。  州在路西北,夷名玕甸。昔為荒僻之地,獹魯蠻世居之,後屬屈部。至元九年,隨屈部內附。十五年,于玕甸立定昌路。二十三年,路革,改隷德昌。

會川路,下。  路在建昌南。唐移邛都于此。其地當征蠻之要衝,諸酋聽會之所,故名。天寶末,沒于南詔,立會川都督府,又號清寧郡。至段氏仍為會川府。元至元九年內附。十四年立會川路,治武安州。領州五。本路立軍民屯田。

武安州,下。  蠻稱龍泥城。至元十四年,立管民千戶。十七年,改為武安州。

黎溪州,下。  古無城邑,蠻雲黎彄,訛為今名。初,烏蠻與漢人雜處,及南詔閣羅鳳叛,徙白蠻守之。蒙氏終,羅羅逐去白蠻。段氏興,令羅羅蠻乞夷據其地。至元九年,其裔阿夷內附,改其部為黎溪州。

永昌州,下。  州在路北,治故歸依城,即古會川也。唐天寶末,沒于南詔,置會川都督。至蒙氏改會同府,置五瞼,徙張、王、李、趙、楊、周、高、段、何、蘇、龔、尹十二姓于此,以趙氏為府主,居今州城。趙氏弱,王氏據之。及段氏與高氏專政,逐王氏,以其子高政治會川。元憲宗三年,征大理,高氏逃去。九年,故酋王氏孫阿龍率眾內附。至元八年,以其男阿禾領會川。十四年,改管民千戶。十七年,立永昌州,隷會川路。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