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下。 唐初為伊州,又改汝州。宋屬京西北路。元至元三年,廢郟城、寶豐二縣入梁縣,後復置郟縣。領三縣:
梁縣,下。 魯山。下。 郟縣。下。
裕州,下。 唐初置北澧州,又改魯州,後廢為縣,屬唐州。金升為裕州。舊領方城、舞陽、葉縣。元初即葉縣行隨州事,就置昆陽縣為屬邑。至元三年,罷州,並昆陽、舞陽二縣入葉縣,後復置舞陽。領三縣:
方城,下。倚郭。 葉縣,下。 舞陽。下。
汝寧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確山、遂平、平輿為屬邑。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輿入汝陽,隷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伯顏言:「蔡州去汴梁地遠,,凡事稽誤,宜升散府。」遂升汝寧府,直隷行省,以息、潁、信陽、 光四州隷焉,復置遂平縣。抄籍戶口闕,至順錢糧戶數七千七十五。 領縣五、州四。州領十縣。
縣五
汝陽,下。元初廢,後置蔡州治此,仍復置縣。 上蔡,下。 西平,下。
確山。下。 遂平。下。元初省入汝陽,後復置。
州四
潁州,下。 唐初為信州,後改汝陰郡,又改潁州。宋升順昌府。金復為潁州。舊領汝陰、泰和、沈丘、潁上四縣。元至元二年,省四縣及錄事司入州。後復領三縣:
太和,下。 沈丘,下。 潁上。下。
息州,下。 唐初為息州,後為新息縣,隷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復置息州。舊領新息、新蔡、真陽、褒信四縣。元中統三年,以李璮叛,廢州。四年,復置。至元三年,以四縣併入州。後復領二縣:
新蔡,下。 真陽。下。
光州,下。 唐初為光州,後改弋陽郡,又復為光州。宋升光山軍。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屬蘄黃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蘄、黃等州,直隷行省。三十年,隷汝寧府。領三縣:
定城,固始,下。宋末兵亂,徙治無常。至元十一年複舊治。 光山。下。兵亂地荒,至元十二年復立舊治。
信陽州,下。 唐初為申州,又改義陽郡。宋改信陽軍,端平間,兵亂地荒,凡四十餘年。元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陽府,領羅山、信陽二縣。十五年,改為信陽州。二十年,以羅山縣當驛置要衝,徙州治此,而移縣治于西南,號曰羅山新縣,今州治即舊縣。戶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萬三千七百五十一。至元七年數。 領二縣:
羅山。倚郭。 信陽。
歸德府,唐宋州,又為睢陽郡。後唐為歸德軍。宋升南京。金為歸德府。金亡,宋復取之。舊領宋城、寧陵、下邑、虞城、谷熟、碭山六縣。元初與亳之酇縣同時歸附,置京東行省,未幾罷。歲壬子,又立司府州縣官,以綏定新居之民。中統二年,審民戶多寡,定官吏員數。至元二年,以虞城、碭山二縣在枯黃河北,割屬濟寧府,又並谷熟入睢陽,酇縣入永州,降永州為永城縣,與寧陵、下邑隷本府。八年,以宿、亳、徐、邳並隷焉。壤地平坦,數有河患。府為散郡,設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員,直隷行省。抄籍戶數闕,至順錢糧戶數二萬三千三百一十七。 領縣四、州四。州領八縣。
縣四
睢陽,下。倚郭。唐曰宋城,亦曰睢陽。金曰睢陽。宋曰宋城。元仍曰睢陽。
永城,下。 下邑,下。 寧陵。下。
州四
徐州,下。 唐初為徐州,又改彭城郡,又升武寧軍。宋因之。金屬山東西路。金亡,宋復之。元初歸附後,凡州縣視民多少設官吏。至元二年,例降為下州。舊領彭城、蕭、永固三縣及錄事司,至是永固併入蕭縣,彭城並錄事司併入州。領一縣:
蕭縣。下。至元二年,併入徐州,十二年復立。
宿州,中。 唐置,宋升保靜軍,金置防禦使。金亡,宋復之。元初隷歸德府,領臨渙、蘄、靈壁、符離四縣並司候司。至元二年,以四縣一司併入州。四年,以靈壁入泗州,十七年復來屬。領一縣:
靈壁。下。
邳州,下。 唐初為邳州,後廢屬泗州,又屬徐州。宋置淮陽軍。金復為邳州。金亡,宋暫有之。元初以民少,並三縣入州。至元八年,以州屬歸德府。十二年,復置睢寧、宿遷兩縣,屬淮安。十五年,還來屬。領三縣:
下邳,下。州治所。 宿遷,下。 睢寧。下。
亳州,下。 唐初為亳州,後改譙郡,又仍為亳州。宋升集慶軍。金復為亳州。金亡,宋復之。元初領縣六:譙、酇、鹿邑、城父、衛真、谷熟。後以民戶少,並城父入譙,衛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陽,酇入永城,其睢陽、永城去隷歸德。後復置城父。領三縣:
譙縣,下。 鹿邑。下。此邑數有水患,歷代民不寧居。 城父。下。
襄陽路,唐初為襄州,後改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陽守臣呂文煥降,罷宋京西安撫司,立河南等路行中書省,更襄陽府為散府,未幾罷省。十一年,改襄陽府為總管府,又立荊湖等路行樞密院。十二年,立荊湖行中書省,後復罷。本府領四縣、一司,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棗陽二縣來屬。抄籍戶口數闕,至順錢糧戶數五千九十。 領司一、縣六、州二。州領四縣。
錄事司。
縣六
襄陽,下。倚郭。 南漳,下。 宜城,下。 谷城,下。 光化,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設官置縣,屬南陽,十九年來屬。 棗陽。至元十四年,屬南陽,十九年來屬。
州二
均州,下。 唐初為均州,又為武當郡。宋為武當軍。元至元十二年,江陵歸附,割隷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還屬襄陽。領二縣:
武當,下。兵亂遷治無常,至元十四年復置。 鄖縣。下。兵後僑治無常,至元十四年復置。
房州,下。 唐初為遷州,後為房州,又改房陵郡。宋置保康軍。德祐中,知州黃思賢納土,命千戶鎮守,仍令思賢領州事。至元十九年,隷襄陽路。領二縣:
房陵,下。 竹山。下。
蘄州路,下。 唐初為蘄州,後改蘄春郡,又仍為蘄州。宋為防禦州。至元十二年,立淮西宣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設錄事司。戶三萬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萬九千三百二十一。自此以後至德安府,皆用至元二十七年數。 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
蘄春,中。倚郭。 蘄水,中。 廣濟,中。宋嘉熙兵亂,徙治大江中洲,歸附後複舊治。 黃梅,中。嘉熙兵亂,僑治中洲,後複舊。 羅田。下。兵亂縣廢,歸附後始立。
黃州路,下。 唐初為黃州,後改齊安郡,又仍為黃州。宋為團練軍州。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立總管府。十八年,又為黃蘄州宣慰司治所。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隷行省。戶一萬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萬六千八百七十九。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
縣三
黃岡,中。州治所。 黃陂,下。兵亂僑治鄂州青山磯,歸附還舊治。麻城。下。兵亂徙治什子山,歸附還舊治。
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廬州路,上。 唐改廬江郡,又仍為廬州。宋為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設淮西總管府。明年,于本路立總管府,隷淮西道。二十八年,以六安軍為縣來屬,後升六安縣為州。戶三萬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萬九千四百五十七。領司一、縣三、州三。州領八縣。
錄事司。
縣三
合肥,上。倚郭。 梁縣,中。 舒城。中。
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