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元史 上 - 237 / 348
歷史類 / 宋濂 / 本書目錄
  

元史 上

第237頁 / 共348頁。

 大小:

 第237頁

朗讀:

唐以前以郡領縣而已,元則有路、府、州、縣四等。大率以路領州、領縣,而腹裡或有以路領府、府領州、州領縣者,其府與州又有不隷路而直隷省者,具載于篇,而其沿革則溯唐而止焉。作《地理志》。凡路,低於省一字。府與州直隷省者,亦低於省一字。其有宣慰司、廉訪司,亦止低於省一字。各路錄事司與路所親領之縣與府、州之隷路者,低於路一字。府與州所領之縣,低於府與州一字。府領州、州又領縣者,又低於縣一字。路所親領之縣若府若州,曰領縣若干、府若干、州若干;府與州所領之縣,則曰若干縣,所以別之也。

中書省統山東西、河北之地,謂之腹裡,為路二十九,州八,屬府三,屬州九十一,屬縣三百四十六。各路立站,總計一百九十八處。


  

大都路,唐幽州范陽郡。遼改燕京。金遷都,為大興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開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四年,始於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京城右擁太行,左挹滄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門:正南曰麗正,南之右曰順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東曰安貞,北之西曰健德,正東曰崇仁,東之右曰齊化,東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義,西之右曰肅清,西之左曰平則。海子在皇城之北、萬壽山之陰,舊名積水潭,聚西北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匯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漁采無禁,擬周之靈沼雲。  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戶一十四萬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萬一千三百五十。用至元七年抄籍數。  領院二、縣六、州十。州領十六縣。

右警巡院。

左警巡院。初設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止設左右二院,分領坊市民事。

縣六

大興,赤。  宛平,赤。與大興分治郭下。金水河源出玉泉山,流入皇城,故名金水。  良鄉,下。  永清,下。  寶坻下。至元十六年,于縣立屯田所,收子粒赴太倉及醴源倉輸納。  昌平。下。

州十

涿州,下。  唐范陽縣,復改涿州。宋因之。元太宗八年,為涿州路。中統四年,復為涿州。領二縣:

范陽,下。倚郭。  房山。下。金奉先縣,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下。  唐隷幽州。周始置霸州。宋升永清郡。金置信安軍。元仍為霸州。領四縣:

益津,下。倚郭。中統四年省,至元二年置。  文安,下。  大城,下。

保定。下。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置。

通州,下。  唐為潞縣。金改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有豐備、通濟、太倉以供京師。領二縣:

潞縣,倚郭。  三河。下。

薊州,下。  唐置,後改漁陽郡,仍改薊州。宋為廣川郡。金為中都。元太祖十年,定其地,仍為薊州。領五縣:

漁陽,下。倚郭。  豐閏,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當衝要復置。二十一年,立豐閏署,領屯田八百三十七戶。  玉田,下。  遵化,下。

平谷。下。至元二年,省入漁陽,十三年復置。

漷州,下。  遼、金為漷陰縣。元初為大興府屬邑,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興府之武清、香河二邑來屬。領二縣:

香河,下。  武清。

順州,下。  唐初改燕州,復為歸德郡,復為順州,復為歸順州。遼為歸化軍。宋為順興軍。金仍為順州,置溫陽縣。元廢縣存州。

檀州,下。  唐改密雲郡,又復為檀州。遼為武威軍。宋為鎮遠軍。金仍為檀州。元因之。

東安州,下。  唐以前為安次縣。遼、金因之,元初隷大興府。太宗七年,隷霸州。中統四年,升為東安州,隷大都路。

固安州,下。  唐仍隋舊為固安縣,隷幽州。宋隷涿水郡。金隷涿州。元憲宗九年,隷霸州,又改隷大興府。中統四年,升固安州。

龍慶州,唐為媯川縣。金為縉山縣。元至元三年,省入懷來縣,五年復置,本屬上都路宣德府奉聖州。二十二年,仁宗生於此。延祐三年,割縉山、懷來來隷大都,升縉山為龍慶州。領一縣:

懷來。下。

上都路,唐為奚、契丹地。金平契丹,置桓州。元初為札剌兒部、兀魯郡王營幕地。憲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為巨鎮。明年,世祖命劉秉忠相宅于桓州東、灤水北之龍岡。中統元年,為開平府。五年,以闕庭所在,加號上都,歲一幸焉。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總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總管府事。戶四萬一千六十二,口一十一萬八千一百九十一。領院一、縣一、府一、州四,州領三縣,府領三縣、二州,州領六縣。

警巡院。

縣一

開平。上。

府一

順寧府,唐為武州。遼為德州。金為宣德州。元初為宣寧府。太宗七年,改山東路總管府。中統四年,改宣德府,隷上都路。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順寧府。領三縣、二州。

三縣

宣德,下。倚郭。至元二年,省本府之錄事司並龍門縣併入焉。二十八年,又割龍門去屬雲州。  宣平,下。  順聖。下。本隷弘州,今來屬。

二州

保安州,下。  唐新州。遼改奉聖州。金為德興府。元初因之。舊領永興、縉山、懷來、礬山四縣。至元二年,省礬山入永興。三年,省縉山入懷來,仍改為奉聖州,隷宣德府。五年,復置縉山。延祐三年,以縉山、懷來仍隷大都。至元三年,以地震改保安州。領一縣:永興。下。倚郭。


  

蔚州,下。  唐改為安邊郡,又改為興唐縣,又仍為蔚州。遼為忠順軍。金仍為蔚州。元至元二年,省州為靈仙縣,隷弘州。其年,復改為蔚州,隷宣德府。領五縣:靈仙,下。  靈丘,下。  飛狐,下。  定安,下。  廣靈。下。

州四

興州,下。  唐為奚地。金初為興化軍,隷北京,後為興州。元中統三年,屬上都路。領二縣:

興安,下。至元二年置。  宜興。中。至元二年置。

松州,下。  本松林南境,遼置松山州。金為松山縣,隷北京路大定府。元中統三年,升為松州,仍存縣。至元二年,省縣入州。

桓州,下。  本上谷郡地,金置桓州。元初廢,至元二年復置。

雲州,下。  古望雲川地,契丹置望雲縣。金因之。元中統四年,升縣為雲州,治望雲縣。至元二年,州存縣廢。二十八年,復升宣德之龍門鎮為望雲縣,隷雲州。領一縣:

望雲。

興和路,上。  唐屬新州。金置柔遠鎮,後升為縣,又升撫州,屬西京。元中統三年,以郡為內輔,升隆興路總管府,建行宮。戶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萬九千四百九十五。領縣四、州一。

縣四

高原,下。倚郭。中統二年隷宣德府,三年來屬。  懷安,下。元初隷宣德府,中統三年來屬。  天成,下。元初隷宣德府,中統三年來屬。  咸寧。下。元初隷宣德府,中統三年來屬。

州一

寶昌州,下。  金置昌州。元初隷宣德府,中統三年隷本路,置鹽使司。延祐六年,改寶昌州。

永平路,下。  唐平州。遼為盧龍軍。金為興平軍。元太祖十年,改興平府。中統元年,昇平灤路,置總管府,設錄事司。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戶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萬五千三百。領司一、縣四、州一。州領二縣。

錄事司。

縣四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