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他甚至還不得不承受皇帝周圍一幫狗男狗女的冷臉和譖言。這些都傷害着李白,並催化着他對長安的告別。生活在公元四世紀的陶潛,就是為了精神之獨立而歸去來兮。我以為,李白之棄長安與陶潛之棄澎澤令是一樣的。
中國文化人多喜歡蘇東坡,認為他多才多藝,寬容、隨和,能忍讓,善通融,應變能力頗強。不過我覺得,而且確信,如果以對個人的生存計,那麼蘇東坡的方式比陶潛和李白的方式有價值,但如果以對社會的文明與進步計,那麼陶潛和李白的方式卻比蘇東坡的方式有價值。蘇東坡智,陶潛和李白高,因為陶潛和李白注意他們的節。維護精神之獨立是艱難的,甚至會有犧牲。
不過惟其艱難,能維護精神之獨立才顯得可貴。
公元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永王李磷乘機發展自己的勢力,並起兵,企圖在混戰之中當皇帝。也許李白功名心切,竟應邀到李磷幕府去了。不料唐軍轉敗為勝,收復了長安和洛陽,而且調頭擊潰了李磷。由於李白犯了路線錯誤,唐政府便逮捕了他,並要腰斬之。
多虧郭子儀再三為李白求情,唐肅宗才下令改腰斬為流放。李白惱羞交加地走在通往夜郎的路上,考慮着自己在陌生之地將如何度過他的日子。沮喪之際,唐肅宗忽然對李白改流放為赦免,於是詩人就在驚喜之中轉身而回。不過他怎麼也不能想到潯陽的警察會拘留他,而且不由分辯便將其關進牢房。
李白不知道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他無可奈何,惟有等待上帝的安排。這時候,恰恰有一位開明的官員經過潯陽,他憐惜李白之才,遂打通關節,使詩人得以釋放。他還邀請詩人當他的助手,但詩人只是幹了一陣,以表示感謝,隨之就走了。
公元
761年,六十歲的李白出於生活之憂,投靠了當涂縣令李陽冰。過了一年,李白就大醉而死了。我想,詩人應該是在夢中告別了這個世界吧!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鷄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鷄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是李白四十二歲那年寫作的詩,當時他接到聖旨,要離家到長安去了。李白顯然相信自己的政治理想即將實現!他是多麼得意,多麼痛快,多麼自負而自大。他激動得快要跳起來了!
不過在瞭解了李白的經歷之後吟詠這首詩,我以為,任何人都會覺得荒唐,尷尬,想哭,想笑,哭笑不得,久久沉默。
十三
高適小李白一歲,大約出生於公元
702年。在這一年,我所喜歡的詩人陳子昂死了。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詩是高適贈給他的朋友董大的,有溫馨之感,也有希望之光。多年之後,董大成了技藝高超的琴師,不過在當時他確實是默默無聞,甚至無錢沽酒。依我的想象,那是一個冬天的傍晚,董大按自己的計劃必須走了,可他卻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是什麼。他顧慮重重,沒有把握。
風烈、雪大,天也黑了下來,這都增加了董大的憂鬱和壓抑。雖然高適也處淪喪之中,然而在朋友遠行之際,他卻一點都不願意流露自己的窮愁和憤懣,反而,他一直都在安慰朋友,盼朋友能看到光明。他握住董大的手說: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就是這樣把信心與力量傳給了董大,也傳給了孤獨的我。
高適為寒門之子,年輕時候,很是落魄,但他卻胸懷大志,既讀書,又舞劍,希望有所作為。二十歲前後,他從滄州赴長安,希望以自己的文才武略進入主流社會。遺憾的是,長安街上似乎十分喧閙,但仔細觀察,卻處處都是冷臉。
高適碰壁之後,便離開長安,到邊塞去了。宋州刺史張九皋屬於英明之人,他發現高適是有能力的,遂為其創造條件,使高適進士及第,並幫助他當上了封丘縣尉。滑稽的是,這時候高適已經差不多五十歲,而且縣尉的工作不過是奉迎官員,鞭撻黎庶。高適感到十分委屈,便掛冠而去。
不知道誰的介紹,總之,高適忽然進了哥舒翰的幕府。他隨哥舒翰先在河西防守吐蕃侵犯,後在潼關阻擊安祿山的叛亂,似乎是把好鋼用在了刀刃上。
大約六十二歲那年,高適晉陞為唐政府刑部侍郎。不過他很快就受到奸佞中傷,隨之唐代宗撤銷了他的職務。
其實高適也有不高明的一面。為了有一個靠山,他賦詩頌揚過李林甫,甚至肉麻地以傅說和蕭何比李林甫。也賦詩吹捧過楊國忠。也許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但追究起來,我卻仍為高適遺憾。
不過人生太難了,太難了,誰能保證自己是完美的呢?
十四
大約在高適出生之後十年,杜甫出生於河南鞏縣。
這一年是公元
712年,唐玄宗在這一年即位。年輕的皇帝雄心勃勃,勵精圖治,發誓要把唐帝國引向一個高峰。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他實現了宏願,確實使唐帝國登上了高峰。
當時的長安南通子午谷,北到龍首原,東臨灞河,西瀕灃水,是世界上最大最美的都市,當然也是最繁華的都市。長安的中心屬於宮城,外延是皇城和郭城。長安到處都是大殿、官邸、寺廟、旅館和園林。經常到長安來的,有日本人和朝鮮人,還有海灣一帶的波斯人。
長安到處都是遊俠和歌女,長安盛行鬥雞和飲酒。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絶頂,一覽眾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