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大陸散文 - 18 / 165
白話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中國大陸散文

第18頁 / 共165頁。

 大小:

 第18頁

朗讀:

陪他進疆的兩個兒子,于兩旁攙扶老爹,心痛得淚流滿面,低跪于地上對天禱告:若父能早日得赦召還,孩兒願赤腳趟過此溝。林則徐到伊犁後,「體氣衰頽,常患感冒」,「作字不能過二百,看書不能及三十行」。歷史上許多朝臣就是這樣死在被發配之地,這本來也是皇帝的目的之一。林則徐感到一個無形的黑影向他壓來,他在日記中寫道:「深覺時光可惜,暮景可傷!」「頻搔白髮漸衰病,猶剩丹心耐折磨」,他是以心力來抵抗身病啊。

二是脫離戰場的寂寞。林是一步一回頭離開中原的。當他走到酒泉時,聽到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的消息,痛心疾首,深感國事艱難。他在致友人書中說:「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頓遭蹂躪,如火燎原……側身回望,寢饋皆不能安。


  

」他賦詩感嘆:「小醜跳樑誰殄滅,中原攬轡望澄清。關山萬里殘宵夢,猶聽江東戰鼓聲。」本來封建杜會一切有為的知識分子,都希望能被朝廷重用,能為國家民族做一點事,這是有為臣子的最大願望,是他們人生價值觀的核心。現在剝奪了這個願望就是剝奪了他們的生命,虎落平川,馬放南山,讓他在痛苦和寂寞中毀滅。

玉門關外風物淒涼,人情不再,實在是天設地造的折磨罪臣身心的好場所。你走一天是黃沙,再走一天還是黃沙;你走一天是冰雪,再走一天還是冰雪。不見人,不見村,不見市。這種空虛與寂寞,與把你關在牢中目徒四壁,沒有根本區別。

馬克思說,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把你推到大漠戈壁裡,一下子割斷你的所有關係,你還是人嗎‧嗚呼,人將不人!特別是對一個博學而有思想的人、一個曾經有作為的人、一個有大志于未來的人。

「臘雪頻添鬢影皤,春醪暫借病顏酡。三年飄泊居無定,百歲光陰去已多。」

「新韶明日逐人來,遷客仙時結什回?空有劉光照虛耗,競無神訣賣痴獃。」(《除夕書懷》)

他一人這樣過除夕。

「雪月天山皎夜光,邊聲慣聽唱伊涼。孤村白酒愁無奈,隔院紅裙樂未央。」(《中秋感懷》)

他一個人這樣過中秋。

「嫡居權作探花使。忍輕拋、韶光九十,番風廿四。寒玉未消冰嶺雪,毳幕偏聞花氣。算修了迫城春禊,怨綠愁紅成底事,任花開花謝皆天意。

休問訊,春歸未。」(《金縷曲‧春暮看花》)

他在季節變換中咀嚼着春的寂寞。

當權者實在聰明,他就是隻要讓你在這個環境裡無事可做,消磨掉理想意志,不管你怎樣地怒吼、狂笑、悲歌,那空曠的戈劈瞬間就將這一切吸收得乾乾淨淨,這比有回音的囚室還可怕。任你是怎樣的人傑,在這裡也要成為常人、庸人,失魂落魄。林則徐是一個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良臣,是可以作為歷史標點的人物。禁菸的烈火仍在胸中燃燒,南海的濤聲還在耳邊迴響,萬里之外朝野上下還在與英國人做無奈的抗爭,而他只能面對這大漠的寂寞。

兔未死而狗先烹,鳥未盡而弓先藏。「何日穹廬能解脫,寶刀盼上短轅車。」他是一個被捆綁懸于壁上的壯士,心急如焚,而無可用力。


  
怎麼擺脫這種狀況?最常規的辦法是得過且過,忍氣苟安,爭取朝廷早點召回。特別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還要想方設法討好皇帝,賄賂官員。這時內地林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籌措銀兩,準備按清朝法律為他贖罪,林則徐卻斷然拒絶。

他寫信說,「獲咎之由,實與尋常迥異」,「此事定須終止,不可瀆呈」,他明確表示,我沒有任何錯,這樣假罪真贖,是自認其咎,何以面對歷史?他沒有一點私慾,不必向任何人低頭,為了自己抱定的主義,他能容得下一切不公平。他選擇了上對蒼天,下對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為國儘力。

林則徐看到這裡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將軍建議屯田固邊,先協助將軍開墾城邊的二十萬畝荒地。墾荒必先興水利,但這裡向無治水習慣與經驗,林帶頭示範,捐出自己的私銀,承修了一段河渠。這被後人稱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一百二十三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當年韓愈發配南海之濱帶去中原先進耕作技術一樣,林則徐也將內地的水利、種植技術推廣到清王朝最西北的邊陲。

他還發現並研究了當地人創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兒井」,並大力推廣。皇帝本是要用邊地的惡劣環境折磨他,他卻用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改造了環境;皇帝要用寂寞和悶鬱殺死他,他卻在這亙古荒原上爆出一聲驚雷。

林則徐在伊犁修渠墾荒卓有成效,但就像當年治好黃河一樣,皇帝仍不饒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北疆雖僻遠,但雨量較多,農業尚可。南疆沙海無垠,天氣燥熱,人煙稀少,語言不通。這無疑又是對林則徐的一場更大更苦的折磨。

對皇帝而言,這是對他的進一步懲罰,而在他,則是在暮年為國為民再盡一點力氣。1845117日,林則徐在三兒聰彞的陪伴下,由伊犁出發,在以後一年內,他南到喀什,東到哈密,勘遍東、南疆域。他經歷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過「車箱顛簸箕中粟」的戈壁,住過茅屋、氈房、地穴,風起時「徹夕怒號」,「氈廬欲拔」,「殊難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馬車輛。林則徐每到一地,三兒與隨從搭棚造飯,他則立刻伏案辦公,「理公牘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車上假寐一會兒,其工作緊張、艱辛如同行軍作戰。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