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中。倚郭。 鉅鹿,中。 內丘,中。至元二年,並唐山縣入焉,後復置唐山,與內丘並。 平鄉,中。 廣宗,中。憲宗五年置。中統三年以後屬順德府。至元二年,省入平鄉縣,後復置,隷順德路。沙河,下。至元二年,省南和縣入焉。後復置南和,與沙河並。 南河,下。 唐山。下。 任縣。下。至元二年,省入邢台縣,後復置。
廣平路,下。 唐洺州,又為廣平郡。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總管府,以邢、磁、威隷之。憲宗二年,為洺磁路,止領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升廣平路總管府。戶四萬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萬九千八十二。領司一、縣五、州二。州領六縣。
錄事司。
縣五
永平,中。倚郭。 曲周,中。 肥鄉,中。 鷄澤,下。元初併入永年,後復置。 廣平。下。
州二
磁州,中。 唐磁州。宋為滏陽郡。金以隷彰德。元太祖十年,升為滏源軍節度,隷真定路。太宗八年,隷邢洺路。憲宗二年,改邢洺路為洺磁路。至元二年,以真定之涉縣及成安縣併入滏陽,武安縣併入邯鄲,止以滏陽、邯鄲二縣及錄事司來屬。後復置涉縣歸真定,以滏陽、武安、邯鄲、成安、錄事司隷焉。至元三年,並錄事司入滏陽縣。至元十五年,改洺磁路為廣平路總管府,磁州仍隷焉。領四縣:
滏陽,中。倚郭。 武安,中。 邯鄲,下。 成安。下。
威州,中。 舊無此州,金始置。元太宗六年,割隷邢洺路,以洺水縣來屬。憲宗二年,隷洺磁路,徙州治于洺水。領二縣:
洺水,中。倚郭。太宗八年,隷洺州。定宗二年,改隷威州。憲宗二年,徙威州治此。 井陘。下。威州本治此,憲宗二年,移州治于洺水縣,井陘為屬縣。
彰德路,下。 唐相州,又改鄴郡。石晉陞彰德軍。金升彰德府。元太宗四年,立彰德總帥府,領衛、輝二州。憲宗二年,割出衛、輝,以彰德為散府,屬真定路。至元二年,復立彰德總管府,領懷、孟、衛、輝四州,及本府安陽、臨漳、湯陰、輔岩、林慮五縣。四年,又割出懷、孟、衛、輝,仍立總管,以林慮升為林州,復立輔岩縣隷之。六年,並輔岩入安陽。戶三萬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萬八千二百六。領司一、縣三、州一。
錄事司。
縣三
安陽,上。至元六年,並輔岩入焉。 湯陰,中。 臨漳。中。
州一
林州,下。 本林慮縣,金升為州。元太宗七年,行縣事。憲宗二年,復為州。至元二年,復為縣,又並輔岩入焉。未幾復為州,割輔岩入安陽,仍以州隷彰德路。
大名路上。 唐魏州。五代南漢改大名府。金改安武軍。元因舊名,為大名府路總管府。戶六萬八千六百三十九,口一十六萬三百六十九。領司一、縣五、州三。州領六縣。
錄事司。
縣五
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併入大名縣,後復置。 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縣治。憲宗二年,遷縣事于府城內。至元二年,省元城來屬,尋析大名、元城為二縣。九年,還縣治于故所。 南樂,中。 魏縣,中。 清河。本恩州地,太宗七年,籍為清河縣,隷大名路。
州三
開州,上。 唐澶州。宋升開德府。金為開州。元割開封之長垣、曹州之東明來屬。領四縣:
濮陽,上。倚郭。 東明,中。太宗七年,割隷大名路。至元二年來屬。 長垣,中。初隷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隷開州。 清豐。中。
滑州,中。 唐改靈昌郡。宋改武成軍。元仍為滑州。領二縣:
白馬,上。為州治所。 內黃。
浚州,下。 唐置黎州,後廢。石晉置浚州。宋為通利軍,又改平川軍。金復為浚州。元初隷真定。至元二年,隷大名。
懷慶路,下。 唐懷州,復改河內郡,又仍為懷州。宋升為防禦。金改南懷州,又改沁南軍。元初復為懷州。太宗四年,行懷孟州事。憲宗六年,世祖在潛邸,以懷孟二州為湯沐邑。七年,改懷孟路總管府。至元元年,以懷孟路隷彰德路。二年,復以懷孟自為一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潛邸改懷慶路。戶三萬四千九百九十三,口一十七萬九百二十六。領司一、縣三、州一。州領三縣。
錄事司。
縣三
河內,中。 修武,中。 武陟。中。
州一
孟州,下。 唐置河陽軍,又升孟州。宋隷河北道。金大定中,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築今城,徙治焉。故城謂之下孟州,新城謂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憲宗八年,復立上孟州,河陽、濟源、王屋、溫四縣隷焉,設司候司。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濟源,並司候司入河陽。領三縣:
河陽,下。 濟源,下。太宗六年,改濟源為原州。七年,州廢,復為縣。至元三年,省王屋縣入焉。 溫縣。
衛輝路,下。 唐義州,又為衛州,又為汲郡。金改河平軍。元中統元年,升衛輝路總管府,設錄事司。戶二萬二千一百一十九,口一十二萬七千二百四十七。領司一、縣四、州二。
錄事司。
縣四
汲縣,下。倚郭。 新鄉,中。 獲嘉,下。 胙城。下。舊以胙城為倚郭。憲宗元年,還州治于汲,以胙城為屬邑。
州二
輝州,下。 唐以共城縣置共州。宋隷衛州。金改為河平縣,又改蘇門縣,又升蘇門縣為輝州,置山陽縣屬焉。至元三年,省蘇門縣,廢山陽為鎮,入本州。
淇州,下。 唐、宋、金併為衛縣之域,曰鹿台鄉。元憲宗五年,以大名、彰德、衛輝籍余之民,立為淇州,因又置縣曰臨淇,為倚郭。中統元年,隷大名路宣撫司。至元三年,立衛輝路,以州隷之,而臨淇縣省。
河間路,上。 唐瀛州。宋河間府。元至元二年,置河間路總管府。戶七萬九千二百六十六,口一十六萬八千五百三十六。領司一、縣六、州六。州領十七縣。
錄事司。
縣六
河間,中。倚郭。 肅寧,下。至元二年,廢為鎮,入河間縣,後複舊。 齊東,下。憲宗三年,隷濟南路。至元二年,還屬河間路。 寧津,下。憲宗二年,屬濟南路,至元二年,隷河間。 臨邑,下。本屬濟南府,太宗七年,割屬河間。憲宗三年,還屬濟南。至元二年,復屬河間。 青城。下。本青平鎮,太宗七年,析臨邑、寧津地置縣,隷濟南。中統置青城縣,隷陵州。至元二年,隷河間。
州六
滄州,中。 唐改景城郡,復仍為滄州。金升臨海軍。元復為滄州。領五縣:
清池,中。 樂陵,中。 南皮,下。 無棣,下。至元二年,併入樂陵縣,以縣治入濟南之棣州,尋復置。 鹽山。下。
景州,中。 唐觀州,又改景州。宋改永靜軍。金仍改觀州。元因之。至元二年,復為景州。領五縣:
蓚縣,中。舊屬觀州,元初升元州,後復為蓚縣。 故城,中。元初隷河間路。至元二年,併為故城鎮,屬景州。是年,復置縣還來屬。 阜城,下。東光,下。 吳橋。中。
清州,下。 五代置乾寧軍。宋為乾寧郡,大觀間以河清,改清州。金為乾寧軍。元太宗二年,改清寧府。七年,又改清州。至元二年,以靖海、興濟兩縣及本州司候司併為會川縣,後復置清州。領三縣:
會川,中。 靖海,下。 興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