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看來,兩人都是賢臣,但蘧伯玉更合于「用之則行,舍 之則藏」的君子之道,所以感歎為「君子哉蘧伯玉!」
由此也可見儒學主張通權達變的一面,並不完全是「知其不 可而為之」。
言與不言的利和弊
【原文】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文】
孔子說:「可以和他談卻不和他談,就會失去有用的人;不可 以和他談卻和他談,就會說出不該說的話。聰明人既不失去有用 的人,也不說出不該說的話。」
【讀解】
「言語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唐太宗語)
是啊,談何容易。
說話是一門藝術,不少人一輩子也沒搞懂。
一方面,「一言而可以興邦」,「一言而喪邦。」(《子路》)三 寸不爛之舌,敵過百萬之師。因此,可以發揮語言作用的時候不 去發揮,是失去機會,失去人。
另一方面,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出言不當,反自傷也。」 (《說苑》)因此,要看人說話,不輕易開口。一旦開口,則「言 必看中」(《先進》),說到點子上。既不失。,也不失言。
有道是:
知音說與知音聽,
不是知音莫與談。
殺身以成仁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
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道的,只有犧牲 生命來成就仁道的。」
【讀解】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志士仁人殺身以成仁,在歷史上鑄就了一座又一座永恆的紀 念碑。然而,有誰能考證出奠基于其間的儒教精神及其潛移默化 的道德影響呢?
這應該是一個思想史的課題。
當然,殺身以成仁的「殺」,可以像譚嗣同一樣壯烈——「我 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也可以如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應作拘泥的理解。
至于說「成仁」不一定非要「殺身」,「殺身」也未必儘是 “成的道德影響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
子貢問怎樣修養仁德。孔子說:「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須先磨 快工具。住在一個國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賢人,與士人中的仁人 交朋友。」
【讀解】
工匠做工與思想品德修養從表面上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 但實質上卻有相通的道理。
《論語集解》引孔安國的註解說:「工以利器為用,人以賢友 為助.」
常言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 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養也 是一樣。選擇品德高尚的人交往,與他們做朋友,受他們的影響 熏陶,潛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養就會在無形在得到提高。
其實,這也正是《顏淵》篇裡曾子說君子「以友輔仁」的道 理。
從另一個角度說,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選擇 交往的對象是非常重要的。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原文】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 患。」
【讀解】
未雨綢謬,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中國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婦 孺皆知,其道理似乎已不言而喻。
但是,你不難發現,並非人人都能把這個道理貫徹到實際生 活中去。
比如說,銀行勸大家儲蓄說:「錢莫盡花啊,細水長流,儲蓄 起來既生利息又應急,好得很哩!」可A先生B女士卻回答:「好 什麼啊,今朝有錢今朝花,超前消費還更時髦,只有傻瓜才存錢 貶值讓你們去發大財哩!」
保險公司的推銷員多半也會遇到同樣的回答。
不過,這裡似乎也有一條代溝。一般說來,上了年歲的人容 易成為銀行或保險公司的俘虜,而年輕新潮的一代大都是A先生 B女士的同志。
其實,A先生B女士們也懂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 只不過是所謂「流灑走一回」或「車到山前自有路」的人生態度 占了上風罷了。
那是不是人越上了年紀越能夠接受儒學的思想呢?
多批評自己,少責怪別人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
孔子說:「多批評自己,少責怪別人,這樣就不會招人怨恨了。」
【讀解】
這實際直就是我們常說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精神。
凡事多作自我批評,這既是儒者的反躬自省功夫,也是我們 今天仍然倡導的思想修養。
當然,要真正做到是非常難的。這正如孔子在《公冶長》篇 裡所感嘆的那樣:「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能 夠「躬自厚」的人是很少的,往往倒是「厚」責於人。把一切功 勞歸於自己,把一切錯誤推給別人。
這樣一來,怨恨也就隨之而起了。
正是針對這種情況,孔子才語重心長地教誨我們,要我們多 批評自己,少責怪別人,這樣來減少怨恨,造成一個寬鬆的生活 與工作環境。
說到底,‘潮自厚而薄責於人”從主觀方面來說反映一個人的 思想修養,從客觀方面來說也是一個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因 此,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①,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