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遼史 - 85 / 163
歷史類 / 脫脫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遼史

第85頁 / 共163頁。

四捷軍都指揮使司。

天聖軍都指揮使司。


  

漢軍都指揮使司。

諸軍都團練使職名總目:

某軍都團練使。趙思溫,太祖神冊二年為漢軍都團練使。

某軍團練副使。

某軍團練判官。

漢軍都團練使司。

諸軍兵馬都總管府職名總目:

某兵馬都總管。聖宗太平四年見兵馬都總管。<二三>

某兵馬副總管。

同知某兵馬事。

某兵馬判官。

兵馬都總管府。

歸聖軍兵馬都總管府。

南面邊防官

三皇、五帝寬柔之化,澤及漢、唐。好生惡殺,習與性成。雖五代極亂,習於戰鬥者才幾人耳。宋以文勝,然遼之邊防猶重於南面,直以其地大民眾故耳。卒之親仁善鄰,桴鼓不鳴幾二百年。此遼之所以為美也歟。易州飛狐招安使司。聖宗統和二十三年改安撫使司。易州飛狐兵馬司。道宗咸雍四年改易州安撫司。易州飛狐招撫司。西南面招安使司。耶律合住,景宗保寧初為西南面招安使。巡檢使司。耶律合住,景宗保寧中為巡檢使。五州都總管府。耶律速撒,穆宗應歷初為義、霸、祥、順、聖五州都總管。山後五州都管司。聖宗統和四年見蒲奴寧為山後五州都管。五州制置使司。聖宗開泰九年見霸、建、宜、泉、錦五州制置使。<二四>三州處置使司。韓德樞,太宗時為平、灤、營三州處置使。霸州處置使司。統和二十七年廢。

※校勘記

一:太平四年見臨潢少尹鄭弘節按紀,鄭弘節為臨潢少尹在太平五年三月。

二:蕭滴冽太平六年同簽南京留守事按卷九五蕭滴冽傳,同簽南京留守事在重熙六年。

三:統和十二年命室為中京留守治大定府考異謂中京大定府,始於統和二十五年,不應先得為留守。卷七九傳稱保寧間改南京副留守,統和八年請致政,後病劇,遣人就第授中京留守。疑中京本南京之訛,治大定者,則附益之說。

四:清寧五年詔設學養士按紀,詔設學養士在清寧元年十二月。

五:韓德讓景宗時為上京皇城使皇,原作「隍」。據上文「亦曰上京皇城使」及卷八二本傳改。

六:馬人望父  ,卷一○五馬人望傳作詮。

七:南京處置使司按此目重出。又此下「聖宗開泰元年見秦王隆慶為燕京管內處置使」一句當在下文「燕京管內處置使」下。此職亦應列于前五京處置司職名總目南京處置司下。

八:邢抱朴抱朴原誤抱質,據紀統和四年六月及卷八○本傳改。

九:上京道據地理志一,上京道缺祖州天成軍節度使司。

一○:興中府彰武軍節度使司按地理志三,興中府本霸州彰武軍,重熙十年升府。升府後軍名已廢,已非節度州。

一一:幽州盧龍軍節度使司按地理志四,幽州入遼以後即升南京,府曰幽都,軍號盧龍,開泰元年落軍額,已非節度州。

一二:西京道據地理志五,西京道缺豐州天德軍節度使司。另天德軍,後亦由招討升節度。

一三:雲中大同軍節度使司按地理志五,大同於重熙十三年升為西京,已非節度州。

一四:冀州防禦使司據地理志二,應作冀州永安軍防禦使司。

一五:東京道三十七州據地理志二,賀州下應有宣州、懷化軍,嬪州下應有嘉州。總數四十。又地理志勝州作媵州;無烏州,有安州。

一六:隰隰,原誤「濕」。據地理志三及金史地理志改。


  
一七:大公鼎為良鄉縣尹按卷一○五大公鼎傳作良鄉縣令。

一八:又命馬守瑛等三員分決諸道滯獄按紀統和九年三月,「復遣庫部員外郎馬守琪、倉部員外郎祁正、虞部員外郎崔、薊北縣令崔簡等分決諸道滯獄。」馬守瑛即馬守琪,「三員」應作四員。

一九:開泰五年遣劉涇等分路按察刑獄按紀在開泰六年七月,劉涇作劉京。

二○:楊興宗重熙二十年為山西轉運使按卷八九楊皙傳作重熙十二年。

二一:奉聖州轉運使司至已上並開泰三年置按紀開泰三年三月,南京、奉聖、平、蔚、雲、應、朔等州置轉運使。此缺南京、平州、雲州,多保州。

二二:西山轉運使叄見卷一六※校勘記<二四>。

二三:太平四年見兵馬都總管按紀太平三年十一月有兵馬都總管韓製心。

二四:開泰九年見霸建宜泉錦五州制置使按遼無泉州。檢地理志三,統和中制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泉」應是白川之誤。

第四十九卷  志第十八

禮志一

理自天設,情由人生。以理制情,而禮樂之用行焉。林豺梁獺,是生郊;窪尊燔黍,是生燕饗;  瓦棺,是生喪葬;儷皮緇布,是生婚冠。皇造帝秩,三王弭文。一文一質,蓋本於忠。變通革弊,與時宜之。唯聖人為能通其意。執理者膠瑟聚訟,不適人情;徇情者稗綿,不中天理。秦、漢而降,君子無取焉。

遼本朝鮮故壤,箕子八條之教,流風遺俗,蓋有存者。自其上世,緣情制宜,隱然有尚質之風。遙輦胡剌可汗制祭山儀,蘇可汗制瑟瑟儀,阻午可汗制柴冊、再生儀。其情樸,其用儉。敬天恤災,施惠本孝,出於悃忱,殆有得於膠瑟聚訟之表者。太古之上,椎輪五禮,何以異茲。太宗克晉,稍用漢禮。

今國史院有金陳大任遼禮儀志,皆其國俗之故,又有遼朝雜禮,漢儀為多。別得宣文閣所藏耶律儼志,視大任為加詳。存其略,着于篇。

吉儀

祭山儀:設天神、地祗位於木葉山,東鄉;中立君樹,前植群樹,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樹,以為神門。皇帝、皇后至,夷離畢具禮儀。牲用赭白馬、玄牛、赤白羊,皆牡。仆臣曰旗鼓拽剌,殺牲,體割,懸之君樹。太巫以酒酹牲。禮官曰敵烈麻都,奏「儀辦」。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綾袍,絳帶,懸魚,三山絳垂,飾犀玉刀錯,絡縫烏靴。皇后禦絳挸,絡縫紅袍,懸玉珮,雙結帕,絡縫烏靴。皇帝、皇后禦鞍馬。群臣在南,命婦在北,服從各部旗幟之色以從。皇帝、皇后至君樹前下馬,升南壇禦榻坐。群臣、命婦分班,以次入就位;合班,拜訖,複位。皇帝、皇后詣天神、地位,致奠;闔門使讀祝訖,複位坐。北府宰相及惕隱以次致奠于君樹,遍及群樹。樂作。群臣、命婦退。皇帝率孟父、仲父、季父之族,三匝神門樹;餘族七匝。皇帝、皇后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上香,再拜如初。皇帝、皇后升壇,禦龍文方茵坐。再聲警,詣祭東所,群臣、命婦從,班列如初。巫衣白衣,惕隱以素巾拜而冠之。巫三致辭。每致辭,皇帝、皇后一拜,在位者皆一拜。皇帝、皇后各舉酒二爵,肉二器,再奠。大臣、命婦右持酒,左持肉各一器,少後立,一奠。命惕隱東向擲之。皇帝、皇后六拜,在位者皆六拜。皇帝、皇后複位,坐。命中丞奉茶果,餅餌各二器,奠于天神、地祗位。執事郎君二十人持福酒、胙肉,詣皇帝、皇后前。太巫奠酹訖,皇帝、皇后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皇帝、皇后一拜,飲福,受胙,複位,坐。在位者以次飲。皇帝、皇后率群臣復班位,再拜。聲蹕,一拜。退。

  太宗幸幽州大悲閣,遷白衣觀音像,<一>建廟木葉山,尊為家神。於拜山儀過樹之後,增「詣菩薩堂儀」一節,然後拜神,非胡剌可汗之故也。興宗先有事于菩薩堂及木葉山遼河神,然後行拜山儀,冠服、節文多所變更,後因以為常。神主樹木,懸牲告辦,班位奠祝,致嘏飲福,往往暗合于禮。天理人情,放諸四海而準,信矣夫。興宗更制,不能正以經術,無以大過於昔,故不載。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