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遼史 - 64 / 163
歷史類 / 脫脫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遼史

第64頁 / 共163頁。

錦州,臨海軍,中,節度。本漢遼東無慮縣。慕容置西樂縣。太祖以漢俘建州。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山、淘河島。隷弘義宮。統州一、縣二:

永樂縣。


  

安昌縣。

岩州,保肅軍,下,刺史。本漢海陽縣地。太祖平渤海,遷漢戶雜居興州境,聖宗於此建城焉。隷弘義宮,來屬。<二一>統縣一:

興城縣。

川州,長寧軍,中,節度。本唐青山州地。太祖弟明王安端置。會同三年,詔為白川州。安端子察割以大逆誅,沒入,省曰川州。初隷崇德宮,統和中屬文忠王府。統縣三:

弘理縣。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戶置。

咸康縣。

宜民縣。統和中置。

建州,保靜軍,上,節度。唐武德中,置昌樂縣。太祖完葺故壘,置州。漢乾元年,故石晉太后詣世宗,求於漢城側耕墾自贍。許於建州南四十里給地五十頃,營構房室,創立宗廟。州在靈河之南,屢遭水害,聖宗遷於河北唐崇州故城。<二二>初名武寧軍,<二三>隷永興宮,後屬惇睦宮。統縣二:

永霸縣。

永康縣。本唐昌黎縣地。

來州,歸德軍,下,節度。聖宗以女直五部歲饑來歸,置州居之。初刺史,後升。隷永興宮。有三州山、六州山、五脂山。<二四>統州二、<二五>縣一:

來賓縣。本唐來遠縣地。

隰州,平海軍,下,刺史。慕容置集寧縣。聖宗括帳戶遷信州,大雪不能進,建城於此,置焉。隷興聖宮,來屬。統縣一:

海濱縣。本漢縣。瀕海,地多礆鹵,置鹽場於此。

遷州,興善軍,下,刺史。本漢陽樂縣地。聖宗平大延琳,遷歸州民置,來屬。有箭山。統縣一:

遷民縣。

潤州,海陽軍,下,刺史。聖宗平大延琳,遷寧州之民居此,置州。統縣一:

海陽縣。<二六>本漢陽樂縣地,遷潤州,本東京城內渤海民戶,因叛移於此。

※校勘記

一:其後拓撥氏乘遼建牙於此「乘遼」二字不解,疑有訛脫。按輯本元一統志大寧路:「奚匿松漠間。元魏時,其部族始於此建牙帳。」

二:統和二十四年五帳院進故奚王牙帳地按紀在統和二十年十二月。

三:長興縣長興,原誤「長安」。據金史地理志、輯本元一統志二及陳襄使遼語錄改。

四:平頂山灤河平,原誤「半」。按輯本元一統志:「平頂山在高州北五里。」據改。灤,原誤「樂」,按下文澤州及王曾行程錄並作灤河,據改。

五:裊羅水個沒裡水按國志卷首初興本末作裊羅個沒裡。「裊羅個」,黃也;「沒裡」,水也。即潢河,並非兩水。

六:統和二十六年置刺史州開泰元年升據遼文匯續編王悅墓誌,統和二十三年已有利州。北蕃地理雲,利州,承天太后所建。又按紀,統和二十九年六月升。

七:慎州原誤「鎮州」,據新唐書地理志改。

八:興化縣原誤「利民縣」,據遼文匯五宋匡世墓誌及考異改。利民為金承安五年以利民寨升置,遼無利民縣。

九:松山州及松山縣松山州,山原誤「江」,據百官志四及金史地理志改。松山縣,山原亦誤「江」,據紀開泰二年二月及金史地理志改。

一○:以馬行記日按王曾行程錄作「以馬行記日影而約其裡數」。

一一:四十里至臥如來館至字原脫,據行程錄補。

一二:過烏灤河灤,原誤「濼」。據行程錄改。

一三:摸鬥嶺一名渡雲嶺摸,原誤「黑」,行程錄作墨。按陳襄使遼語錄、沈括使遼圖抄、蘇頌使北詩並作摸,據改。一名二字原脫,渡原作「度」,並據行程錄補正。

一四:至打造部落館至、館二字原脫,據行程錄補。

一五:城內西南隅城內,原誤「城西內」。據行程錄改。

一六:古北口古字原脫,據行程錄補。

一七:青羊黃豕羊,原誤「鹽」。據行程錄改。

一八:復改軍名按上京道作成州長慶軍。紀太平元年三月,「駙馬都尉蕭紹業建私城,賜名睦州,軍曰長慶」。是此州原為頭下州,名睦州,軍曰長慶;後隷上京道即成州長慶軍;改隷中京道以後為成州興府軍。「復改軍名」之上,應有「後來屬」三字。

一九:命韓知方擇其處按卷七四韓知古傳,神冊初知古曾授彰武節度使,與此事蹟合。疑「方」是古字之訛。


  

二○:興宗以定州俘戶建州按紀,統和八年三月置宜州。遼文匯四李內貞墓誌有宜州觀察,劉繼文墓誌亦有宜州。卷七五王鬱傳稱太祖時已有宜州。所屬弘政縣,為「世宗以定州俘戶置」。蓋因頭下州而建置者。

二一:隷弘義宮來屬按應是「初隷弘義宮,後來屬」。

二二:唐崇州故城唐,原誤「康」。據新唐書地理志改。

二三:初名武寧軍名,原誤「屬」。金史地理志:「建州,遼初名軍曰武寧。」據改。

二四:五脂山脂,疑應作指。

二五:統州二按下文實統三州。

二六:潤州海陽縣原與隰州海濱縣互舛。金史地理志:「海陽縣,遼潤州海陽軍故縣也。」「海濱縣,遼隰州平海軍故縣也。」按海陽縣與軍名同,海濱縣瀕海。輯本元一統志二:「遼隰州治海濱縣。」據改。

第四十捲  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南京道

南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高陽氏謂之幽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為幽州。商並幽於冀。周分併為幽。職方,東北幽州,山鎮醫巫閭,澤藪養,川河、,浸、時。其利魚、鹽,其畜馬、牛、豕,其谷黍、稷、稻。武王封太保于燕。秦以其地為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漢為燕國,歷封臧荼、盧綰、劉建、劉澤、劉旦,嘗置涿郡廣陽國。後漢為廣平國廣陽郡;或合于上谷,復置幽州。後周置燕及范陽郡,隋為幽州總管。唐置大都督府,改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李懷仙、朱滔、劉怦、劉濟相繼割據。劉總歸唐。至張仲武、張允仲,以正得民。劉仁恭父子僭爭,遂入五代。自唐而晉,高祖以遼有援立之勞,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獻。<一>太宗升為南京,又曰燕京。

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廣一丈五尺。敵樓、戰櫓具。八門:東曰安東、迎春,南曰開陽、丹鳳,西曰顯西、清晉,北曰通天、拱辰。大內在西南隅。皇城內有景宗、聖宗禦容殿二,東曰宣和,南曰大內。內門曰宣教,改元和;外三門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萬春,右掖改千秋。門有樓閣,球場在其南,東為永平館。皇城西門曰顯西,設而不開;北曰子北。西城巔有涼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廨舍、寺觀,蓋不勝書。其外,有居庸、松亭、榆林之關,<二>古北之口,桑乾河、高梁河、石子河、大安山、燕山  中有瑤嶼。府曰幽都,軍號盧龍,開泰元年落軍額。<三>

統州六、縣十一:

析津縣。本晉薊縣,改薊北縣,開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故名。戶二萬。

宛平縣。本晉幽都縣,<四>開泰元年改今名。戶二萬二千。

昌平縣。本漢軍都縣,<五>後漢屬廣陽郡,晉屬燕國,元魏置東燕州、平昌郡及昌平縣。<六>郡廢,縣隷幽州。在京北九十里。戶七千。

良鄉縣。燕為中都縣,漢改良鄉縣,舊屬涿郡,北齊天保七年省入薊縣,武平六年復置。唐聖歷元年改固節鎮,<七>神龍元年復為良鄉縣,劉守光徙治此。在京南六十里。戶七千。

潞縣。本漢舊縣,屬漁陽郡。唐武德二年置元州,貞觀元年州廢,復為縣。有潞水。在京東六十里。戶六千。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