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舊唐書 下 - 491 / 550
歷史類 / 劉昫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舊唐書 下

第491頁 / 共550頁。

衛大經者,篤學善《易》,口無二言。則天降詔征之,辭疾不赴。與魏州人夏侯乾童有舊,聞乾童母卒,徒步往弔之。鄉人止之曰:「當夏溽暑,豈可步涉千里,致書可也。」大經曰:「尺書無能盡意。」遂行。至魏州,會乾童出行,大經造門設席,行弔禮,不訊其家人而還。開元初,畢構為刺史,謂解令孔慎言曰:「衛生德厚,宜有旌異。古人式干木之閭,禮賢故也。」慎言造門就謁,時大經已年老,辭疾不見。嘗預筮死日,鑿墓自為志文,果如筮而終。

李元愷者,博學善天文律歷,然性恭慎,口未嘗言人之過。鄉人宋璟,年少時師事之。及璟作相,使人遺元愷束帛,將薦舉之,皆拒而不答。景龍中,元行沖為洺州刺史,邀元愷至州,問以經義,因遺衣服。元愷辭曰:「微軀不宜服新麗,但恐不能勝其美以速咎也。」行沖乃以泥塗污而與之,不獲已而受。及還,乃以己之所蠶素絲五兩以酬行沖,曰:「義不受無妄之財。」先是,定州人崔元鑒明《三禮》,鄉人張易之寵幸用事,薦之。起家拜朝散大夫,致仕于家,在鄉請半祿。元愷誚之曰:「無功受祿,災也。」元愷年八十餘,壽終。


  

王守慎者,有美名。垂拱中為監察御史。時羅織事起,守慎舅秋官侍郎張知默推詔獄,奏守慎同知其事,守慎以疾辭,因請為僧。則天初甚怪之;守慎陳情,詞理甚高,則天欣然從之,賜號法成。識鑒高雅,為時賢所重。以壽終。

徐仁紀者,聖歷中征拜左拾遺。三上書論得失,不納。謂人曰:「三諫不聽,可去矣!」遂移病歸鄉裡。神龍初,宣慰使舉仁紀之行可以激俗,又征拜左補闕。三上書,又不省,乃詣執政求出。俄授靈昌令。妻子不之官,廨舍唯衣履及書疏而已,余無所蓄。

孫處玄,長安中征為左拾遺。頗善屬文,嘗恨天下無書以廣新聞。神龍初,功臣桓彥范等用事,處玄遺彥范書,論時事得失,彥范竟不用其言,乃去官還鄉裡。以病卒。

白履忠,陳留浚儀人也。博涉文史。嘗隱居于古大梁城,時人號為梁丘子。景雲中,征拜校書郎。尋棄官而歸。

開元十年,刑部尚書王志愔表薦履忠隱居讀書,貞苦守操,有古人之風,堪代褚無量、馬懷素入閣侍讀。十七年,國子祭酒楊瑒籙又表薦履忠堪為學官,乃征赴京師。及至,履忠辭以老病,不任職事。詔曰:「處士前秘書省校書郎白履忠,學優緗簡,道賁丘園,探賾以見其微,隱居能達其志。故以汲引洙、泗,物色夷門,素風自高,玄冕非貴。几杖雲暮,章秩宜加,俾承禮命之優,式副寵賢之美。可朝散大夫。」

履忠尋表請還鄉,手詔曰:「孝悌立身,靜退放俗,年過從耄,不雜風塵。盛德予聞,通班是錫,豈惟旌賁山藪,實欲獎勸人倫。且游上京,徐還故里。」乃停留數月而歸。履忠鄉人左庶子吳兢謂履忠曰:「吾子家室屢空,竟不沾鬥米匹帛,雖得五品,何益於實也?」履忠欣然曰:「往歲契丹入寇,家家盡著括排門夫,履忠特以少讀書籍,縣司放免,至今惶愧。今雖不得,且是吾家終身高臥,免徭役,豈易得也!」尋壽終。著《三玄精辯論》一卷,注《老子》及《黃庭內景經》,有文集十捲。

道士王遠知,琅邪人也。祖景賢,梁江州刺史。父曇選,陳揚州刺史。遠知母,梁駕部郎中丁超女也。嘗晝寢,夢靈鳳集其身,因而有娠,又聞腹中啼聲,沙門寶志謂曇選曰:「生子當為神仙之宗伯也。」

遠知少聰敏,博綜群書。初入茅山,師事陶弘景,傳其道法。後又師事宗道先生臧兢。陳主聞其名,召入重陽殿,令講論,甚見嗟賞。及隋煬帝為晉王,鎮揚州,使王子相、柳顧言相次召之。遠知乃來謁見,斯須而鬚髮變白,晉王懼而遣之,少頃又復其舊。煬帝幸涿郡,遣員外郎崔鳳舉就邀之,遠知見于臨朔宮,煬帝親執弟子之禮,敕都城起玉清玄壇以處之。及幸揚州,遠知諫不宜遠去京國,煬帝不從。

高祖之龍潛也,遠知嘗密傳符命。武德中,太宗平王世充,與房玄齡微服以謁之。遠知迎謂曰:「此中有聖人,得非秦王乎?」太宗因以實告。遠知曰:「方作太平天子,願自惜也。」太宗登極,將加重位,固請歸山。至貞觀九年,敕潤州于茅山置太受觀,並度道士二十七人。降璽書曰:「先生操履夷簡,德業沖粹,屏棄塵雜,棲志虛玄,吐故納新,食芝餌術,念眾妙于三清之表,返華髮于百齡之外,道邁前烈,聲高自古。非夫得秘訣于金壇,受幽文于玉笈者,其孰能與此乎!朕昔在籓朝,早獲問道,眷言風範,無忘寤寐。近覽來奏,請歸舊山,已有別敕,不違高志,並許置觀,用表宿心。未知先生早晚已屆江外,所營棟宇,何當就功?佇聞委曲,副茲引領。近已令太史薛頤等往詣,令宣朕意。」


  
其年,遠知謂弟子籓師正曰:「吾見仙格,以吾小時誤損一童子吻,不得白日昇天。見署少室伯,將行在即。」翌日,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寢。卒,年一百二十六歲。調露二年,追贈遠知太中大夫,謚曰升真先生。則天臨朝,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天授二年,改謚曰升玄先生。

潘師正,趙州贊皇人也。少喪母,廬于墓側,以至孝聞。大業中,度為道士,師事王遠知,盡以道門隱訣及符籙授之。師正清淨寡慾,居于嵩山之逍遙谷,積二十餘年,但服松葉飲水而已。高宗幸東都,因召見與語,問師正:「山中有何所須?」師正對曰:「所須松樹清泉,山中不乏。」高宗與天后甚尊敬之,留連信宿而還。尋敕所司于師正所居造崇唐觀,嶺上別起精思觀以處之。初置奉天宮,帝令所司于逍遙谷口特開一門,號曰仙遊門;又于苑北面置尋真門,皆為師正立名焉。時太常奏新造樂曲,帝又令以《祈仙》、《望仙》、《翹仙》為名。前後贈詩,凡數十首。

師正以永淳元年卒,時年九十八。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贈太中大夫,賜謚曰體玄先生。

道士劉道合者,陳州宛丘人。初與潘師正同隱于嵩山。高宗聞其名,令于隱所置太一觀以居之。召入宮中,深尊禮之。及將封太山,屬久雨,帝令道合于儀鸞殿作止雨之術,俄而霽朗,帝大悅。又令道合馳傳先上太山,以祈福祐。前後賞賜,皆散施貧乏,未嘗有所蓄積。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