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舊唐書 下 - 48 / 550
歷史類 / 劉昫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舊唐書 下

第48頁 / 共550頁。

紀處訥者,秦州上邽人也。娶武三思妻之姊,由是累遷太府卿。神龍中,嘗因谷貴,中宗召處訥親問其故。武三思諷知太史事右驍衛將軍迦葉志忠、太史令傅孝忠奏言,「其夜有攝提星入太微,至帝座。此則王者與大臣私相接,大臣能納忠,故有斯應。」帝以為然,降敕褒述處訥,賜衣一副、彩六十段。無幾,進拜侍中,與楚客等同時伏誅。

史官曰:大帝、孝和之朝,政不由己,則天在位,已絶綴旒,韋后司晨,前蹤覆轍。當是時,奸邪有黨,宰執求容,順之則惡其名彰,逆之則憂其禍及,欲存身致理者,非中智常才之所能也。況元忠、安石、巨源、至忠、彥昭等行非純一,識昧存亡,徇利貪榮,有始無卒,不得其死,宜哉!楚客、晉卿、處訥等讒諂併進,威虐貫盈,不使逃刑,可謂政正。


  

贊曰:為唐重臣,食唐重祿。顛危不持,富貴何足。二宗、一紀,讒邪酷毒。與前數公,死不知辱。

 列傳第四十三

○婁師德 王孝傑 唐休璟 張仁願 薛訥 王晙

婁師德,鄭州原武人也。弱冠,進士擢第,授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奇其才,嘗謂之曰:「吾子台輔之器,當以子孫相托,豈可以官屬常禮待也?」

上元初,累補監察御史。屬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討之,師德抗表請為猛士。高宗大悅,特假朝散大夫,眾軍西討,頻有戰功,遷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知營田事。天授初,累授左金吾將軍,兼檢校豐州都督,仍依舊知營田事。則天降書勞曰:「卿素積忠勤,兼懷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總司軍任,往還靈、夏,檢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積。不煩和糴之費,無復轉輸之艱,兩軍及北鎮兵數年鹹得支給。勤勞之誠,久而彌著,覽以嘉尚,欣悅良深。」

長壽元年,召拜夏官侍郎、判尚書事。明年,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則天謂師德曰:「王師外鎮,必藉邊境營田,卿須不憚劬勞,更充使檢校。」又以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稍遷秋官尚書。萬歲登封元年,轉左肅政御史大夫,仍並依舊知政事。證聖元年,吐蕃寇洮州,令師德與夏官尚書王孝傑討之,與吐蕃大將論飲陵、贊婆戰于素羅汗山,官軍敗績,師德貶授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入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是歲,兼檢校右肅政御史大夫,仍知左肅政台事,以與王懿宗、狄仁傑分道安撫河北諸州。神功元年,拜納言,累封譙縣子。尋詔師德充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事。聖歷二年,突厥入寇,復令檢校并州長史,仍充天兵軍大總管。是歲九月卒,贈涼州都督,謚曰貞。

初,狄仁傑未入相時,師德嘗薦之,及為宰相,不知師德薦已,數排師德,令充外使。則天嘗出師德舊表示之,仁傑大慚,謂人曰:「吾為婁公所含如此,方知不逮婁公遠矣。」師德頗有學涉,器量寬厚,喜怒不形于色。自專綜邊任,前後三十餘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雖參知政事,深懷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終,甚為識者所重。

王孝傑,京兆新豐人也。高宗末,為副總管,從工部尚書劉審禮西討吐蕃,戰于大非川,為賊所獄。吐蕃贊普見孝傑,垂泣曰:「貌類吾父。」厚加敬禮,由是免死,尋得歸。則天時,累遷右鷹揚衛將軍。孝傑久在吐蕃中,悉其虛實。長壽元年,為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眾以討吐蕃,乃克複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而還。則天大悅,謂侍臣曰:「昔貞觀中貝綾,得此蕃城,其後西陲不守,並陷吐蕃。今既盡復于舊,邊境自然無事。孝傑建斯功效,竭此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如此忠懇,深是可嘉。」乃拜孝傑為左衛大將軍。明年,遷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封清源男。延載初,入為瀚海道行軍總管,余如故。證聖初,又為朔方道總管,尋坐與吐蕃戰敗免官。


  
萬歲通天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叛,復詔孝傑白衣起為清邊道總管,統兵十八萬以討之。孝傑軍至東峽石谷遇賊,道隘,虜甚眾,孝傑率精鋭之士為先鋒,且戰且前,及出谷,布方陣以捍賊。後軍總管蘇宏暉畏賊眾,棄甲而遁。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時張說為節度管記,馳奏其事。則天問孝傑敗亡之狀,說曰:「孝傑忠勇敢死,乃誠奉國,深入寇境,以少禦眾,但為後援不至,所以致敗。」於是追贈孝傑夏官尚書,封耿國公。拜其子無擇為朝散大夫。遣使斬宏暉以徇。使未至幽州,而宏暉已立功贖罪,竟免誅。開元中,無擇官至左驍衛將軍,以恩例贈孝傑特進。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曾祖規,周驃騎大將軍、安邑縣公。祖宗,隋大業末為朔方郡丞。時為梁師都舉兵,將據城,宗抗節不從,乃為所害。

休璟少以明經擢第。永徽中,解褐吳王府典簽,無異材,調授營州戶曹。調露中,單于突厥背叛,誘扇奚、契丹侵掠州縣,後奚、羯胡又與桑乾突厥同反。都督周道務遣休璟將兵擊破之於獨護山,斬獲甚眾,超拜豐州司馬。永淳中,突厥圍豐州,都督崔智辯戰歿。朝議欲罷豐州,徙百姓于靈、夏,休璟以為不可,上書曰:「豐州控河遏賊,實為襟帶,自秦、漢已來,列為郡縣,田疇良美,尤宜耕牧。隋季喪亂,不能堅守,乃遷徙百姓就寧、慶二州,致使戎羯交侵,乃以靈、夏為邊界。貞觀之末,始募人以實之,西北一隅,方得寧謐。今若廢棄,則河傍之地復為賊有,靈、夏等州人不安業,非國家之利也。」朝廷從其言,豐州復存。

垂拱中,遷安西副都護。會吐蕃攻破焉耆,安息道大總管、文昌右相韋待價及副使閻溫古失利,休璟收其餘眾,以安西土。遷西州都督,上表請復取四鎮。則天遣王孝傑破吐蕃,拔四鎮,亦休璟之謀也。聖歷中,為司衛卿,兼涼州都督、右肅政御史大夫,持節隴右諸軍州大使。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