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舊唐書 上 - 309 / 455
歷史類 / 劉昫 / 本書目錄
  

舊唐書 上

第309頁 / 共455頁。

 大小:

 第309頁

朗讀:

都昌 武德五年,分彭澤置,屬浩州。八年,廢浩州,縣屬江州

彭澤 漢縣,屬豫章郡。隋為龍城縣。武德五年,置浩州,又分置都昌、樂城二縣。八年,罷浩州,以彭澤屬江州,仍省樂城入彭澤。至德二年九月,中丞宋若思奏置。


  

袁州下 隋宜春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袁州。天寶元年,改為宜春郡。乾元元年,復為袁州。舊領縣三,戶四千六百三十六,口二萬五千七百一十六。天寶,戶二萬七千九十一,口一十四萬四千九十六。在京師東南三千五百八十里,至東都二千一百六十一里。

宜春 州所理。漢縣,屬豫章郡。吳為安成郡,南朝不改。晉改為宜陽。隋置袁州,煬帝為宜春郡。復改為宜春。宜春,泉水名,在州西。取此水為酒,作貢。

萍鄉 吳分宜春置萍鄉縣,屬安成郡。

新喻 吳分宜春置新喻,屬安成郡。

鄂州上 隋江夏郡。武德四年,平蕭銑,改為鄂州。天寶元年,改為江夏郡。乾元元年,復為鄂州。永泰後,置鄂岳觀察使,領鄂、岳、蘄、黃四州,恆以鄂州為使理所。舊領縣四,戶三千七百五十四,口一萬四千六百一十五。天寶領縣五,戶一萬九千一百九十,口八萬四千五百六十三。後並沔州入鄂州,以漢陽、氵義川來屬。在京師東南二千三百四十六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三十里。

江夏 漢郡名。本漢沙羡縣地,屬江夏郡。晉改沙羡為沙陽。江、漢二水會于州西,春秋謂之夏汭,晉、宋謂之夏口。宋置江夏郡。治于此。隋不改。武德四年,改為鄂州,取漢縣名

永興 漢鄂縣地,屬江夏郡。吳分鄂置新陽縣,隋改為永興

武昌 漢鄂縣,屬江夏郡。吳、晉為重鎮,以名將為鎮守

蒲圻 吳分沙羡縣置

唐年 天寶二年,開山洞置

漢陽 漢安陸縣地,屬江夏郡。晉置沌陽縣。隋初為漢津縣,煬帝改為漢陽。武德四年,平硃粲,分沔陽郡置沔州,治漢陽縣。貞觀,戶一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千九百五十九。至太和七年,鄂岳節度使牛僧孺奏,沔州與鄂州隔江,都管一縣,請併入鄂州,從之。舊屬淮南道。

氵義川 漢安陸縣地,後魏置氵義川郡。武德四年,分漢陽縣置氵義川縣,屬沔州。州廢,屬鄂州。

岳州下 隋巴陵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巴州,領巴陵、華容、沅江、羅、湘陰五縣。六年,改為岳州。省羅縣。天寶元年,改為巴陵郡。乾元元年,復為岳州。舊領縣四,戶四千二,口一萬七千五百五十六。天寶領縣五,戶一萬一千七百四十,口五萬二百九十八。在京師東南二千二百三十七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六里。

巴陵 漢下雋縣,屬長沙郡。吳置巴陵縣。晉置建昌郡,隋改為巴州,煬帝改為巴陵郡。武德置岳州,皆置巴陵縣。縣界有古巴丘

華容 漢孱陵縣地,屬武陵郡,劉表改為安南。隋改為華容。垂拱二年,去「華」字,曰容城。神龍元年,復為華容

沅江 漢益陽縣,屬長沙國。隋改為安樂,又改為沅江,屬岳州

湘陰 漢羅縣,屬長沙國。宋置湘陰縣,縣界汨水,注入湘江

昌江 神龍三年,分湘陰縣置。

潭州中都督府 隋長沙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潭州總管府,管潭、衡、永、郴、連、南梁、南雲、南營八州。潭州領長沙、衡山、醴陵、湘鄉、益陽、新康六縣。七年,廢雲州,改南梁為邵州,南營為道州。省新康縣。督潭、衡、郴、連、永、邵、道等七州。天寶元年,改為長沙郡。乾元元年,復為潭州。舊領縣五,戶九千三十一,口四萬四百四十九。天寶領縣六,戶三萬二千二百七十二,口十九萬二千六百五十七。在京師南二千四百四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一百八十五里。

長沙 秦置長沙郡。漢為長沙國,治臨湘縣。後漢為長沙郡。吳不改。晉懷帝置湘州,至梁初不改。隋平陳,為潭州,以昭潭為名。煬帝改為長沙郡,仍改臨湘為長沙縣。武德復為潭州。湘潭 後漢湘南縣地,屬長沙郡。吳分汀南立衡陽縣,屬衡陽郡。隋廢郡,縣屬潭州。天寶八年,移治于洛口,因改為湘潭縣。

湘鄉 漢鐘武縣,屬零陵郡。後漢改為重安,永建三年,又名湘鄉,屬長沙郡。

益陽 漢縣,屬長沙國,故城在今縣東八十里。武德四年,分置新康縣。七年,省入。

醴陵 漢臨湘縣,界有醴陵,後漢立為縣,屬長沙郡。隋廢,武德四年,分長沙置。

瀏陽 吳分長沙置瀏陽縣,隋廢。景龍二年,于故城復置。


  
衡州中 隋衡山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衡州,領臨蒸、湘潭、耒陽、新寧、重安、新城六縣。七年,省重安、新城二縣。貞觀元年,以廢南雲州之攸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衡陽郡。乾元元年,復為衡州。舊領縣五,戶七千三百三十,口三萬四千四百八十一。天寶領縣六,戶三萬三千六百八十八,口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八。在京師東南三千四百三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衡陽 漢蒸陽縣,屬長沙國。吳分蒸陽立臨蒸縣,吳末分長沙東界郡立湘東郡。宋、齊、梁不改。隋罷湘東郡為衡州,改臨蒸為衡陽縣。武德四年,復為臨蒸。開元二十年,復為衡陽

常寧 吳分耒陽立新寧縣,屬湘東郡。舊治三洞,神龍二年,移治麻州。開元九年,治宜江。天寶元年,改為常寧

攸 漢縣,屬長沙國,縣北有攸溪故也

茶陵 漢縣,屬長沙國。隋廢。聖歷元年,分攸縣置

耒陽 漢縣,屬桂陽郡。隋改為耒陰。武德四年,復為耒陽。

衡山 吳分湘南縣置。舊屬潭州,後割屬衡州。

澧州下 隋澧陽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澧州,領孱陵、安鄉、澧陽、石門、慈利、崇義六縣。貞觀元年,省孱陵縣。天寶元年,改為澧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澧州。天寶初,割屬山南東道。舊領縣五,戶三千四百七十四,口二萬五千八百二十六。天寶領縣四,戶一萬九千六百二十,口九萬三千三百四十九。在京師東南一千八百九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七十二里。

澧陽 漢零陽縣,屬武陵郡。吳分武陵西界置天門郡。晉末,以義陽流人集此,僑置南義陽郡。隋平陳,改南義陽為澧州。皆治此縣

安鄉 漢孱陵縣地,屬武陵郡。隋分立安鄉縣。貞觀元年,廢孱陵併入

石門 吳分零陽縣于此置天門郡。隋平陳,廢天門郡,以廢州為石門縣

慈利 本漢零陽縣,隋改零陽為慈利縣。麟德元年,省崇義併入。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