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治通鑑 中 - 236 / 546
中國古代史類 / 司馬光 / 本書目錄
  

資治通鑑 中

第236頁 / 共546頁。

 大小:

 第236頁

朗讀:

徐湛之所陳多不盡,為曄等辭所連引,上赦不問。臧質,熹之子也,先為徐、袞二州刺史,與曄厚善;曄敗,以為義興太守。

有司奏削彭城王義康爵,收付廷尉治罪。丁酉,詔免義康及其男女皆為庶人,絶屬籍,徙付安成郡;以寧朔將軍沈邵為安成相,領兵防守。邵,璞之兄也。義康在安成,讀書,見淮南厲王長事,廢書嘆曰:「自古有此,我乃不知,得罪為宜也。」


  

庚戌,以前豫州刺史趙伯符為護軍將軍。伯符,孝穆皇后之弟子也。

初,江左二郊無樂,宗廟雖有登歌,亦無二舞。是歲,南郊始設登歌。

魏安南、平南府移書袞州,以南國僑置諸州多濫北境名號;又欲遊獵具區。袞州答移曰:「必若因土立州,則彼立徐、揚,豈有其地?復知欲遊獵具區,觀化南國。開館飾邸,則有司存;呼韓入漢,厥儀未泯,饋餼之秩,每存豐厚。」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二十三年(丙戌,公元四四六年)

春,正月,庚申,尚書左仆射孟顗罷。

戊辰,魏主軍至東雍州,臨薛永宗壘,崔浩曰:「永宗未知陛下自來,眾心縱弛。今北風迅疾,宜急擊之。」魏主從之,庚午,圍其壘。永宗出戰,大敗,與家人皆赴汾水死。其族人安都先據弘農,棄城來奔。

辛未,魏主南如汾陰,濟河,至洛水橋。聞蓋吳在長安北,帝以渭北地無穀草,欲渡渭南,循渭而西。以問崔浩,對曰:「夫擊蛇者先擊其首,首破則尾不能掉。今蓋吳營去此六十里,輕騎趨之,一日可到,到則破之必矣。破吳,南向長安亦不過一日,一日之乏,未至有傷。若從南道,則吳徐入北山,猝未可平。」帝不從,自渭南向長安。庚辰,至戲水。吳眾聞之,悉散入北地山,軍無所獲。帝悔之。二月,丙戌,帝至長安,丙申,如雍城,歷陳倉,還,如雍城。所過誅民、夷與蓋吳通謀者。乙拔等諸軍大破蓋吳于杏城,吳復遣使上表求援。詔以吳為都督關、隴諸軍事、雍州刺史、北地公;使雍、梁二州發兵屯境上,為吳聲援;遣使賜吳印一百二十一紐,使吳隨宜假授。


  
初,林邑王范陽邁,雖遣使入貢,而寇盜不絶,所貢亦薄陋;帝遣交州刺史檀和之討之。南陽宗慤,家世儒素,慤獨好武事,常言「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及和之伐林邑,慤自奮請從軍。詔以慤為振武將軍,和之遣慤為前鋒。陽邁聞軍出,遣使上表,請還所掠日南民,輸金一萬斤,銀十萬斤。帝詔和之:「若陽邁果有款誠,亦許其歸順」和之至朱梧戍,遣府戶曹參軍姜仲基等詣陽邁,陽邁執之;和之乃進軍圍林邑將范扶龍于區粟城。陽邁遣其將范毘沙達救之,宗慤潛兵迎擊毘沙達,破之。魏主與崔浩皆信重寇謙之,奉其道。浩素不喜佛法,每言于魏主,以為佛法虛誕,為世費害,宜悉除之。及魏主討蓋吳,至長安,入佛寺,沙門飲從官酒;從官入其室,見大有兵器,出以白帝。帝怒曰:「此非沙門所用,必與蓋吳通謀,欲為亂耳!」命有司案誅闔寺沙門,閲其財產,大得釀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以萬計,又為窟室以匿婦子。浩因說帝悉誅天下沙門,毀諸經像,帝從之。寇謙之與浩固爭,浩不從。先盡誅長安沙門,焚燬經像,並敕留台下四方,令一用長安法。詔曰:「昔後漢荒君,信惑邪偽以亂天常,自古九州之中,未嘗有此。誇誕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莫不眩焉。由是政教不行,禮義大壞,九服之內,鞠為丘墟。朕承天緒,欲除偽定真,復羲、農之治。其一切蕩除,滅其蹤跡。自今已後,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銅人者朱。有非常之人,然後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歷代之偽物?有司宣告征鎮諸軍、刺史,諸有浮圖形像及胡經,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太子晃素好佛法,屢諫不聽,乃緩宣詔書,使遠近豫聞之,得各為計。沙門多亡匿獲免,或收藏經像,唯塔廟在魏境者無復孑遺。

魏主徙長安工巧二千家于平城。還,至洛水,分軍誅李閏叛羌。

太原顏白鹿私入魏境,為魏人所得,將殺之,詐雲青州刺史杜驥使其歸誠。魏人送白鹿詣平城,魏主喜曰:「我外家也。」使崔浩作書與驥,且命永昌王仁、高涼王那將兵迎驥,攻冀州刺史申恬于歷城;杜驥遣其府司馬夏侯祖歡等將兵救歷城。魏人遂寇袞、青、冀三州,至清東而還;殺掠甚眾,北邊騷動。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