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的作品。着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醜奴兒①·書博山②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③;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④。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⑤;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註釋】
①:醜奴兒:即《採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②: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
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③:層樓:高樓。
④: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⑤: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多少事,欲說還休。」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而今」二字,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 說之亦復何益? 只能「卻道新涼好個秋」了。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故意說得輕鬆灑脫,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周濟說辛詞「變溫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辛棄疾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①,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②。馬上琵琶關塞黑③。更長門④、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⑤。向河梁⑥、回頭萬里,故人長絶。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⑦。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⑧,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註釋]
①鷓鴣:鳴聲淒切,如說「行不得也哥哥。」
②未抵:比不上。
③馬上琵琶:指王昭君出塞事。
④「更長門」句:用陳皇后失寵事。
⑤將軍:指漢武帝時李陵。
⑥「向河梁」句:指李陵別蘇武事。
⑦「易水」句:《史記·刺客列傳》中易水送別之事。
⑧如許恨:像上面的許多恨事。
[賞析]
此詞是送別其族弟茂嘉之作。用歷史上五個生死離別之事以突出自己與茂嘉別離的沉痛。詞開頭便用「鵜鴂」、「鷓鴣」、「杜鵑」三種禽鳥悲啼,營造出一種悲劇氛圍。最後又用「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作照應,並且讓三種鳥啼進行對比,增濃了悲劇色彩。最後以「誰共我,醉明月」作結,將鳥與古人之悲,盡集於一身,從而使得別弟之痛,無以復加。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①
辛棄疾
野塘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剗地東風欺客夢②,一枕雲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繫馬,此地曾輕別。樓空人去③,舊遊飛燕能說。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裡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髮?
[註釋]
①東流:池州的東流縣。
②剗(chàn)地:宋時方言,相當於「無端地」。
③「樓空」句:蘇軾《永遇樂》:「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④綺陌:多彩的大道。
[賞析]
這是遊子他鄉思舊之作。先由清明後花落寫起,接着敘遊子悲愁。「曲岸」、「垂楊」兩句道離愁,「樓空」兩句寫別恨。下闋開頭「聞道」緊承「燕子能說」,揭示「空樓」中佳人目前處境:「簾底纖纖月」月不圓人也不團圓「料得明朝」又翻出新意:果真能見,但她可望而不可及。吞吐頓挫,道出佳人難再得的幽怨。此首艷情之作寫得纏綿婉曲,哀而不傷,用健筆寫柔情,堪稱傑作。
漢宮春·立春
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①。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