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羅馬帝國興亡史 - 183 / 319
西洋古代史類 / 吉本 / 本書目錄
  

羅馬帝國興亡史

第183頁 / 共319頁。

 大小:

 第183頁

朗讀:

全世界最強大、開明的民族羅馬人自己也拋棄了他們的祖先的迷信;而如果他們的帝國的廢墟似乎在指控新信仰的無能,那這恥辱也已被勝利的哥特人的皈依完全洗去了。

征服西部諸省的英勇、幸運的野蠻人先後都接受,並跟着做出了,那同樣帶有啟迪性的榜樣。在查理大帝時代以前,歐洲的基督教民族可以自詡佔有全部溫帶地區、全部能生產糧食、酒和油的肥沃土地;而偶像崇拜的野蠻人和他們無能為力的偶像不過只能被限制在地球的邊角上,北部的一些黑暗、嚴寒的地區而已。


  

為野蠻人打開天堂之門的基督教使得他們的道德和政治情況產生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變化。他們同時還開始使用文字,這對於一個把自己的教義寫在聖書中的宗教來說,是極關重要的;當他們研究那神聖的真理的時候,他們的頭腦,由於瞭解到遙遠的歷史、自然、藝術和社會,便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充實起來。

必會大大有助于改進使他們改變宗教的迻譯成民族語言的聖書譯本。也必會,在他們和他們的教士們在一起時,引起他們希望閲讀原作、瞭解教堂神聖的禮拜儀式,並從他們的父輩的作品中研究神學傳統連續性的好奇心。

這類精神食糧全保存在希臘、拉丁文中,它們更隱藏着古代學識的無法估價的豐碑。信奉基督教的野蠻人可以讀到的維吉爾、西塞羅和李維的不朽的作品,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和克洛維和查理大帝時代之間,一直在進行着無聲的交談。人類的好勝之心由於能記起一個更完美的狀態而得到鼓舞;在暗中被維持着的不滅的科學之火烘暖並啟迪了趨于成熟的西方世界。在基督教世界最腐敗的情況下,那些野蠻人可以從它的法令學到正義感,從它的福音主義學到憐憫之心;而如果他們對自身職責的理解不足領導他們的行動,或調整他們的熱情,他們有時會受到良心的限制,而且常常受到悔恨的懲罰。但是,宗教的直接權威倒不如能使他們和他們的基督教兄弟,在一種精神友情中,結合在一起的聖餐儀式。這類情緒的影響有助于使他們在為羅馬人工作或和羅馬人結成同盟時忠心不變,有助于減輕戰爭的恐怖。扼制勝利時的傲慢,以及在帝國衰亡的時候,對羅馬這個名稱和它的一切制度永遠保持尊敬。在異教盛行時期,高盧和日耳曼的祭司統治着人民,控制着行政官員的司法權;狂熱的新入教者把對等的,或者更多的忠誠轉獻給了基督教的教皇。主教們的神聖品德是靠他們的塵世財富支撐着的;他們在由士兵和自由人組成的立法會議上佔有光榮的席位;通過和平的勸導以緩和野蠻人的凶惡性情,既符合他們的利益,也是他們的職責。拉丁教士團的不停的通信活動、羅馬和耶路撒冷的絡繹不絶的朝聖者及教皇的日益增長的權威加強了基督教共和國的團結,並逐漸產生出相同的習俗和共同的司法制度,進而形成有別于其它人類的獨立的、甚至敵對的現代歐洲民族。

第三十八章西羅馬帝國的衰亡。

一般評述。

476496年間,法蘭克國王在高盧建立起他的政權,並皈依了基督教。

在征服阿基坦和勃艮第之後,于536年在高盧地區建立了法蘭西王國。

被從高盧逐出的西哥特人佔領西班牙。在455582年間,薩克遜人在不列顛定居下來。


  
西羅馬帝國的衰亡到此為止我們已經不辭辛勞評述了,在基督紀元後大約500年間,從幸運的圖拉真和兩安東尼時代到西部帝國被徹底消滅時,羅馬帝國的衰亡情況。在那個不幸的時期,薩克遜人凶惡地和當地土着爭奪不列顛的所有權:高盧和西班牙則被強大的法蘭克和西哥特王國以及斯威弗人和勃艮第人的附庸王國所瓜分:阿非利加完全暴露在汪達爾人的殘酷迫害和摩爾人的野蠻騷擾之下:羅馬和意大利,直到多瑙河岸,普遍受到一支野蠻僱傭軍的侵害,後來,東哥特人提奧多里克的統治接替了它的無法無天的暴政。所有的使用拉丁語因而更應稱為羅馬人和享有羅馬人特權的帝國臣民,普遍受到外來侵略者的凌辱和蹂躪;而日耳曼的一些得勝的民族則在歐洲的西部諸國建立了一種新體系的生活方式和政府。奧古斯都的無能的想像中的繼承人君士坦丁堡的帝王們還隱隱約約代表着羅馬的威嚴。不過他們還繼續統治着從多瑙河到尼羅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東部地區;在意大利和阿非利加,哥特和汪達爾王國受到了賈士丁尼的武力顛覆;而希臘皇帝們的歷史卻仍能提供長長的一系列有啟發意義的教訓和有趣的革命經歷。

關於西部羅馬帝國衰亡的一般評述希臘人在自己的國家被壓縮成一個省份之後,還認為羅馬人之所以能獲得勝利,並非由於他們的才幹,而不過只是由於共和國的幸運。那盲目地分派和施捨她的恩惠的喜怒無常的命運女神,現在願意(這是當時使用的奉承的語言)斂起她的雙翅,從她腳登的圓球上下來,把她的皇座牢固地、永遠不再改變地安置在第伯河岸上。有一位較為聰明的希臘人,以哲學家的思維,寫了一部關於他自己的時代的歷史,通過向他的國人揭示出羅馬之所以偉大的深厚的基礎,從而剝奪掉他們那種無稽的自欺欺人的慰藉。羅馬公民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對國家所抱的忠誠是得到教育的習慣和宗教的偏見的肯定的。

榮譽,還有美德,是共和國的宗旨。有抱負的公民全都竭盡努力以求無愧於一次勝利所帶來的莊嚴的榮譽;羅馬青年,每當他們一見到家中所掛祖先的圖像,馬上便會意氣風發,彼此爭強鬥勝。貴族和平民之間的溫和的鬥爭已最後確定了使人民議會的自由意志和元老們的智慧以及一位皇家行政官的施政權統一起來的整個制度的堅定、對等的平衡。

每當執政官一舉起共和國的旗幟,每個公民,按照過去宣讀的誓言,都有責任必須拿起刀劍為自己的國家出力,直到他了結他10年兵役的神聖職責。這一明智的制度源源不斷地把新生的一代自由人和士兵送上戰場;同時他們還會得到,雖曾英勇抵抗一陣,最後卻屈服于羅馬人的勇猛,並和羅馬人結成同盟的意大利諸多好戰的、人口眾多的邦國的支援。那位曾激起小西比阿的高尚品德、親眼見到迦太基的毀滅的明智的歷史學家曾準確地描述了他們的軍事制度;他們的賦稅、武器、操練、上下級關係、行軍和紮營的情況;並指出這個百戰百勝的軍團的實際力量顯然高於腓力和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根據這些和平與戰爭的制度,波里比烏斯推斷出這不知道恐懼、不甘心安逸的人民的精神和成就。那個如果人們及時籌謀加以阻止定能予以粉碎的十分龐大的侵略計劃竟然試行成功;一種對正義的永久的毀棄竟得到了以謹慎和勇氣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美德的支持。在戰役中有時也會失敗,但在一次戰爭中永遠勝利的共和國的武裝力量,以迅速的步伐,一直向幼發拉底河、多瑙河、萊茵河和海邊行進;那些原可以用以代表他們的民族和國王的金像、銀像或銅像,一個個相繼被鐵的羅馬王國粉碎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