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博士 皇子常侍 太常博士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參軍事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列曹行參軍 從第三品將軍主簿、列曹參軍事 四品正從將軍錄事、功曹、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 司州主簿 奉朝請 國子助教
右從第七品
殄寇將軍 殄虜將軍 殄難將軍 殄夷將軍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行參軍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參軍事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列曹行參軍 四品正從將軍主簿、列曹參軍事 侯、伯國郎中令 司州西曹書佐 殿中將軍 皇子侍郎 大長秋丞
以前上階
侍御史 協律郎 辨章郎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行參軍 從第三品將軍參軍事 從第三品將軍列曹行參軍 五品正從將軍錄事、功曹、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 王、公國中尉 司州祭酒從事 下縣令、相
右第八品
掃寇將軍 掃虜將軍 掃難將軍 掃逆將軍 司州議曹從事史 二大、二公長兼行參軍 公車令 符節令 諸署令千石已上者。
中黃門令 門下錄事尚書都令史 主書令史 殿中侍御史 中謁者仆射 中黃門冗從仆射
以前上階
宮門仆射 侯、伯國大農 司空、皇子長兼行參軍 二大、二公長兼行參軍皇子上、中、下將軍 皇子中大夫 二率丞 四品正從將軍列曹行參軍 王、公國常侍 厲武將軍 厲鋒將軍 虎牙將軍 虎奮將軍 五品正從將軍主簿、列曹行參軍 司州文學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長兼行參軍 員外將軍
右從第八品
曠野將軍 橫野將軍 子、男國郎中令 太祝令 諸署令六百石已上者
中黃門 公主家令 皇子典書令 四門小學博士 律博士 校書郎 二大、二公參軍督護 檢校御史
以前上階
王、公國侍郎 侯、伯國中尉 謁者 太子三卿丞 五品正從將軍列曹行參軍 司空、皇子參軍督護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長兼行參軍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參軍督護 殿中司馬督
右第九品
偏將軍 裨將軍 太子廄長 監淮海津都尉 諸局都尉 皇子典祠令 皇子學官令 皇子典衛令 王公國上中下將軍 王公國中大夫 諸署令不滿六百石者。
以前上階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參軍督護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長兼行參軍 太常、光祿、衛尉、領、護詹事功曹、五官 治禮郎 子、男國大農 小黃門 員外司馬督
右從第九品
前世職次皆無從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別制也。
正始元年十一月,罷郡中正。
四年九月詔曰:「五校昔統營,位次於列卿,奉車都尉禁侍美官,顯加通貴。世移時變,遂為冗職。既典名猶昔,宜有定員,並殿中二司馬亦須有常數。今五校可各二十人,奉車都尉二十人,騎都尉六十人,殿中司馬二百人,員外司馬三百人。」
永平元年十二月,尚書令高肇,尚書仆射、清河王懌等奏置小學博士員三千人。
二年正月,尚書令高肇奏,都水台請依舊二使者,參軍事、謁者並錄事、令史亦隨事更立。韶曰:「使者置二,可如所奏。其下屬司,唯須充事耳,亦何勞多也。參軍、錄事並更置一,謁者加二,令史依舊。」
肇又奏諸州諮議、記室、戶曹、刑獄、田曹、水曹、集曹、士曹參軍悉並省之。
四年七月,詔改宗子羽林為宗士,其本秩付尚書計其資集,敘從七已下、從八已上官。
正光元年七月,置左、右衛將軍各二人。
十二月,罷諸州中正,郡縣定姓族,後復。
孝昌二年十月,詔宗士、庶子二官各增二百人。置望士隊四百人,取肺府之族有武藝者。
孝莊初,以爾朱榮有扶翼之功,拜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增佐吏。又以太尉、上黨王天穆為太宰,增佐吏。
永安二年,各詔復置司直十人,視五品,隷廷尉,復治御史檢劾事。
普泰初,以爾朱世隆為儀同三司,位次上公。又侍中、黃門、武衛將軍,並增置六人。
永安已後,遠近多事,置京畿大都督,復立州都督,俱總軍人。
天平四年夏,罷六州都督,悉隷京畿,其京畿大都督仍不改焉。
立府置佐。
舊制:有大將軍,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自正光已後,天下多事,勛賢並軌,乃俱置之。
武定二年十一月,有司奏:「齊獻武王勛高德重,禮絶群闢。昔霍光陵邑亦置長、丞主陵,今請置長一人,丞一人,錄事一人,戶曹史一人,禁備史一人,侍一人,皆降帝陵官品一等。其侍依舊。」
詔「可」。
七年三月,詔左右光祿大夫各置二人,金紫光祿大夫置四人,光祿大夫置四人,太中、中散各置六人。五月,又詔以四中郎將,世宗永平中權隷領軍,今還屬護軍。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則以家與謚,官有世功,則有宦族,邑亦如之。
姓則表其所由生,氏則記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國號,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魏氏本居朔壤,地遠俗殊,賜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長勺、尾氏、終葵之屬也。初,安帝統國,諸部有九十九姓。至獻帝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自後兼併他國,各有本部,部中別族,為內姓焉。
年世稍久,互以改易,興衰存滅,間有之矣,今舉其可知者。
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
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
次兄為拓拔氏,後改為長孫氏。
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
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
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
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
七族之興,自此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