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太平廣記 三 - 48 / 150
中國古代史類 / 李昉 / 本書目錄
  

太平廣記 三

第48頁 / 共150頁。

 大小:

 第48頁

朗讀:

又 王羲之在會稽任內使時,王獻之閙出過一次趣事。他看到北館新用白土刷的牆壁,白淨可愛。於是讓人拿來掃帚,蘸着泥汁,在白牆壁上書寫一丈那麼大的一個「一」字,筆峰蕭脫逸美,很有氣勢,天天有人來觀賞,如同閙市。王羲之看到後,讚賞寫得漂亮,問是誰的手筆,人們告訴他是你的小兒子七郎獻之寫的。於是王羲之給親族寫信,說:「子敬的飛白大有長進,相當於他在這牆壁上寫的。」王獻之喜好書法、有時也遇到奇事。有好事的公子,做成一個紙人,帶著它到王獻之那裡,讓王獻之在上面寫字。並說,他是特意從北面來跟他合作的。於是,王獻之在紙人上書寫了草書、正楷、飛白等各種書法。待到主體與兩袖都寫得差不多了時,這個少年覺得王獻之身邊的僕人要搶走這件紙人,拎起紙人就走。王獻之的僕人果然追趕到門外。兩方爭搶中,紙人已經撕裂,這個惹事少年只搶到一隻衣袖。王獻之去吳興。有個叫羊欣的男孩,他的父親羊不疑官任烏程縣令。羊欣這年才十五六歲,學習書法已達到一定的意境。王獻之聽說後,專程到烏程縣去看看這個愛好書法的男孩。進門後,看到羊欣大白天穿一條新做的白絹裙在床上睡覺。王獻之沒有驚動他,取過來筆墨,在這男孩的白絹裙上和衣帶上書寫。羊欣醒來發覺後非常高興,將它們象珍寶一樣的收藏起來,後來把它進獻給朝廷。

又 王獻之曾給簡文帝書寫了十多張紙書,在末尾落款處題寫上:「下官這些作品很合乎書法的法度,願您保存。」這些書法作品被桓玄視為至寶。桓玄鍾愛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的書法作品,達到愛不釋手的地步。他編選的二王的絹和紙書作品,都是挑選正楷、行書中的上乘之作,結成一冊,經常將它放在身邊,不時拿出把玩欣賞。就在他南逃的途中,雖然行狀狼狽還將這些書法作品帶在身邊。直到他最後失敗,二王的這冊書法作品陪伴他一塊兒沉沒在江裡。


  

王修

王修字敬仁,仲祖之子,官至著作郎。少有秀令之譽,年十六著《賢令論》。劉真長見之,嗟嘆不已。善隷行書,嘗就右軍求書。乃寫《東方朔畫贊》與之。王僧虔云:「敬仁書殆窮其妙,王子敬每看,咄咄逼人。」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歲。始王導愛好鐘氏書,喪亂狼狽,猶衣帶中藏(藏原作戲,據明抄本改)尚書宣示。過江後,以賜逸少。逸少乞敬仁。敬仁卒,其母見此書平生所好,以入棺。敬仁隷行入妙,殷仲堪書,亦敬仁之亞也。(出《書斷》)

【譯文】

王修,字敬仁,是王仲祖的兒子,官至著作郎。王修少年時就有美善的聲譽。他十六歲就寫出來了《賢令論》。劉真長看到《賢令論》後,讚賞嗟嘆不止。王修擅長書寫隷書、行書。他曾經向王羲之求要書法墨跡,王書寫了一紙《東方朔畫贊》給他。王僧虔說:「敬仁的書法已經將王羲之的精妙之處都學到手了。」王獻之每當看到王修的書法時,都驚嘆地說:「敬仁的書法進步特快,其勢咄咄逼人!」晉穆帝昇平元年,王修去世,年僅二十四歲。早先時候,王修的父親王導愛好鐘氏的書法,雖在喪亂流離中,猶在衣帶中藏着鐘氏書法的真跡,每每拿出來給人看。來到江南後,王導將鐘氏真跡送給了王羲之。後來王羲之又將它們送還給了王修。王修死後,他母親見到兒子生前非常喜愛這些墨寶,於是將它們放進王修的棺中陪葬。王修的隷書、行書達到神妙的境界。殷仲堪的書法,只比王修差些。

荀輿

荀輿能書,嘗寫狸骨方。右軍臨之,至今謂之《狸骨帖》。(出《尚書故實》)

【譯文】

荀輿能書法,曾書過狸骨方。王羲之臨摹過荀輿的狸骨方。今人稱它為「狸骨帖」。

謝安

謝安字安石,學正于右軍。右軍云:「卿是解書者,然知(知原作之,據明抄本改)解書為難。」安石尤善行書,亦猶衛洗馬,風流名士,海內所瞻。王僧虔云:「謝安入能書品錄也。」安石隷行草併入妙。兄尚字仁祖、萬石,(《法書要錄》萬石作弟萬字安石)並工書。(出《書斷》)

【譯文】

謝安,字安石,拜王羲之為師。王羲之曾說:「安石,你是剖解文字人,當然知道書法是件很難的事情。」謝安尤其擅長書寫行書,也象衛洗馬,是位風流名士,世人矚目。王僧虔說:「謝安能進入能當者品錄啊。」謝安隷、行、草書都達到精妙的境界。他哥哥字仁祖、萬石,也擅長書法。

王慄

晉平南將軍後侍中王慄,右軍之叔父,工隷飛白,祖述張衛法。復索靖書七月二十六日一紙,每寶玩之。遭永嘉喪亂,乃四疊綴衣中以渡江。今蒲州桑泉令豆盧器得之,疊跡猶在。(出《圖史異纂》)

【譯文】

晉平南將軍後侍中王慄,是王羲之的叔父,工隷書、飛白,倣傚張芝、衛夫人書法,又得到索靖真跡七月二十六日書一紙,常常取出把玩欣賞。遭逢晉懷帝永嘉之亂時,王慄將這紙真跡折成四疊縫在衣內渡江。今人蒲州桑泉令豆盧器得到這張索靖真跡時,疊跡猶在。


  
戴安道康昕

晉戴安道隱居不仕。總角時,以鷄子汁溲白瓦屑作鄭玄碑,自書刻之。文既奇麗,書亦絶妙。又有康昕,亦善草隷。王子敬嘗題方山亭壁數行,昕密改之,子敬後過不疑。又為謝居士題畫像,以示子敬,嗟嘆(嗟嘆原作嘆能,據明抄本改)以為奇(奇原作川河,據明抄本改)絶矣。昕字君明,外國人,官臨沂令。(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書斷》)

【譯文】

晉朝人戴安道隱居鄉裡,不出去做官。戴安道少年時,曾用白瓦屑、鷄蛋汁,攪為墨,寫製成一座鄭玄碑,自書自刻,文彩奇麗,字寫的也很絶妙。還有個人叫康昕,也擅長草書、隷書。王獻之曾為方山亭壁題寫幾行字,康昕偷偷將它們改寫過。王獻之後來又經過這裡時,一點也沒有看出來。康昕又給謝居士的畫像題字,拿給王獻之看。王獻之認為他的書法奇絶而讚歎不已。康昕,字君明,是外城人,官任臨沂令。

韋昶

晉韋昶字文林,仲將兄康字元將,涼州刺史之玄孫。官至潁川太守散騎常侍。善古文大篆及草,狀貌極古。亦猶人則抱素,木則封冰,奇而且勁。太元中,孝武帝改治宮室及廟諸門,並欲使王獻之隷草書題榜,獻之固辭。及使劉瑰以八分書之,後又以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或問王右軍父子書名,以為雲何。答曰:「二王自可謂能,未知是書也。」又妙作筆,王子敬得其筆。歎為絶世。義熙末卒,年七十餘。文體古文、大篆、草書併入妙。(出《書斷》)

【譯文】

晉朝人韋昶,字文林,是韋誕的哥哥涼州刺史韋康的玄孫,官至潁川太守散騎常侍。韋昶擅長書寫上古文字、大篆及草書,字形極古拙,就象人返樸歸真。保持淳樸的本質,象木讓冰凍結構而枝條硬挺,筆鋒奇異遒勁。晉朝太元年間,孝武帝改建宮室及宗廟諸門,並想讓王獻之用隷書、草書題寫匾額,王獻之推辭不題,讓劉瑰用八分題寫。後來,又讓韋昶改書成大篆。有人問:「王羲之父子的書法怎麼樣?」韋昶回答說:「二王也就算是能書寫幾個字罷了,我不知道他們那些字是不是真正的書法藝術品。」韋昶還會製做一種絶妙好筆。王獻之得到他製做的筆後,驚嘆地認為是絶世之作。韋昶死於晉安帝義熙末年,享年七十多歲。韋昶的書法、古文、大篆、草書都是精妙的藝術珍品。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