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洞庭有山浮在水上,水下面有金子造的堂館數百間,相傳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住在這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聽到篌、管、笙、簫奏出的優美的樂聲響徹山頂。楚懷王時,懷王和群臣在洞庭水邊飲酒吟詩。因此有人說:「瀟湘洞庭的仙樂,能讓聽到它的人不老,古時候的《咸池》、《蕭韶》等雅樂也不能相比。」因此,每到四仲節日,楚懷王都與群臣繞山游宴,不同的時節演奏不同的樂章。唯有在演奏仲春節律的樂章時,中間夾入金鐘如水輕流。一邊聽著這優美的音樂,一邊在山南飲酒作樂。當時正是初夏五月,卻演奏《皓露》、《秋霜》等曲子,曲中藏着冷硬肅殺之氣。此後,楚懷王喜歡重用奸雄之輩,賢良的人都離他遠去。只有上大夫屈原苦苦勸諫楚懷王,卻遭到懷王的貶斥被流放,隱沒在沅水、澧水一帶。楚懷王不斷地迫害屈原。屈原悲憤絶望投入清冷的汩羅江中溺死。楚國民眾思慕屈原,稱他為水仙。
咸陽宮銅人
秦咸陽宮中有銅人(銅人原作鑄銅,據明抄本改)十二枚,坐高皆三五尺。列在一筵上,琴築竽笙,各有所執。皆組綬華采,儼若生人。筵下有銅管,上口高數尺。其一管空,內有繩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紐繩,則琴瑟竽築皆作,與真樂不異。(出《西京雜記》)
【譯文】
秦咸陽宮有銅人十二枚,坐著約高三五尺,並排坐在一領大席上,手中各自捧着琴、築、竽、笙等各種樂器,身上披着華麗的寬大綬帶,栩栩如生,跟活人相差無幾。席下有根銅管,管的上口高數尺,其中一根管子中空,裡面放進去象手指頭那麼粗的繩子。讓一個人吹那根空管,再讓一個人拉動管中的繩子,這時銅人手中的樂器就會一齊舞動發出音響,跟真樂器一樣。
隋文帝
隋文帝開皇十四年,于翟泉獲玉磬十四。懸之於庭,有二素衣神人來擊之,其聲妙絶。(出《洽聞記》)
【譯文】
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在翟泉得到玉磬十四隻,文帝將它們懸掛在庭院。有兩個身着白衣的神人來擊玉磬,奏出絶妙的樂曲。
唐太宗
唐太宗留心雅正,勵精文教。及命太常卿祖孝孫正宮商,起居郎呂才習音韻,協律郎張文收考律呂。平其散濫,為之折衷。作降神樂,為九功舞,天下靡然向風矣。初孝孫以梁陳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唐雅樂。以十二律,各順其月,旋相為宮。按《禮記》雲,「大樂與天地同和。」《詩序》雲,「太平之音安以樂,其政和。」故制十二和之樂,合三十曲八十四調。祭環丘以黃鐘為宮,方澤以大呂為宮,宗廟以太簇為宮。五郊迎享,則隨月用律為宮。初,隋但用黃鐘一宮,唯扣七鐘。余五虛懸而不扣。及孝孫造旋宮之法,扣鐘皆遍,無復虛懸矣。時張文收善音律,以蕭吉樂譜未甚詳悉,取歷代沿革,截竹為十二律吹之,備盡旋宮之義。太宗又召文收于太常,令與孝孫參定雅樂。太樂古鐘十二,俗號啞鐘,莫能通者。文收吹律調之,聲乃暢徹。知音樂者咸伏其妙,授協律郎。及孝孫卒,文收始復采三禮,更加厘革,而樂教大備矣。(出《譚賓錄》)
又 潤州曾得玉磬十二以獻。張率更叩其一曰:「晉某歲所造也。是歲閏月,造磬者法月數,當有十三個,缺其一,宜如黃鐘東九尺掘。必得焉。」求之,如言所得。(出《國史異纂》)又 貞觀中,景雲見,河水清。張率更製為《景雲河清歌》,名曰燕樂,今元會第一奏是也。(出《國史異纂》)
又 太宗之平劉武周,河東士庶歌舞于道,軍人相與作秦王破陣樂之曲。後編樂府雲。
又 《破陣樂》,被甲持戟,以象戰事。《慶善樂》,長袖曳屣,以象文德。鄭公見奏《破陣樂》,則俯而不視;《慶善樂》,則玩之不厭。(出《國史異纂》)
【譯文】
唐太宗很重視標準規範,想振興文化教育事業。於是,就命令太常卿祖孝孫校正宮商,起居郎呂才研習音韻,協律郎張文收考證律呂。讓他們刪去那些蕪雜散濫的,整理出標準規範的音律。於是,整理編製出來降神的樂曲,九功舞蹈,很快在國內傳播開了。初時,祖孝孫認為江南梁、陳等地的樂曲多摻雜着吳、楚的小調,北方周、齊一帶的樂曲多用的是胡戎的伎藝。於是他悉心探索北南樂曲的不同風格,再參考古樂曲,創作了大唐雅樂,以着十二律,各順其月,以序為宮,叫旋宮。按《禮記》上的:偉大的樂曲與天地相和。《詩經》序上說:太平時代的音樂以安定為樂曲的題旨,他的政事就通和,因此又創作編製了十二和的樂曲,共三十曲八十四調。祭奠天地以黃鐘為宮,祭奠大澤以大呂為宮,祭奠宗廟以太簇為宮。至于一年四季在五郊祭迎五帝祈求豐年時,就隨月用律為宮。起初,隋朝的樂官只用黃鐘一宮,扣七鐘,餘下的五鐘懸在那裡不扣。到了祖孝孫創造旋宮之法後,十二鐘都扣,再沒有懸在那裡不扣的了。當時,張文收非常通曉音律,認為肖吉所制的樂譜不怎麼詳細,他研究考查了歷代的音律沿革,截取竹管製成十二律來吹,用來標誌十二旋宮。唐太宗又召張文收在太常卿祖孝孫手下工作,讓他協助祖孝孫審定雅樂。太樂古鐘十二,人稱啞鐘,沒有人能通曉演奏它的辦法。張文收用吹律調它,發出的聲音才暢徹悅耳,通曉音樂的行家們都佩服他的技藝高超。張文收被太宗授與協律郎的官職。待到太常卿祖孝孫過世後,張文收開始又採集祭祀天、地、宗廟的樂曲,進行仔細地刪改、整理、編纂,終於使樂教完備了。又 潤州曾掘地得到玉磬十二隻獻上。張率更扣擊其中的一隻說:「此磬是晉時某歲製造。這年閏月,造磬人按照月份制的,應當有十三隻,現在還缺少一隻。應當在取出黃鐘的地方東邊九尺再挖,一定會找到缺少的那只的。」人們按照他指示的地方去挖掘,果然又挖出一隻磬來。
又 唐貞觀年間,天上有祥瑞的景雲出現,地上黃河水變清了。張率更寫了一首《景雲河清歌》,名為《燕樂》,今天元會第一個演奏的就是這首歌。
又 唐太宗平定劉武周的叛亂後,河東的百姓當道載歌載舞來慶賀。軍士們爭相演奏秦王所作的古歌《破陣子》。後來,樂官將這首古歌編入《樂府》。
又 《破陣樂》演奏時,軍士披戴鎧甲,手執戟矛,邊歌邊舞,用來象徵征戰衝殺的場面。《慶善樂》演奏時則人們隨着樂曲舞動長袖、踢腿曳屣,用來象徵文德昌盛的景象。鄭公一聽到奏《破陣樂》時,就低下頭不看;奏《慶善樂》時,則百看不厭。
衛道弼曹紹夔
樂工衛道弼,天下莫能以聲欺者。曹紹夔與道弼皆為太樂,合享北郊。御史怒紹夔,欲以樂不和為罪。雜扣鐘磬聲,使夔聞,召之無誤者,由是反嘆伏。洛陽有僧,房中磬子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夔與僧善,來問疾,僧具以告。俄擊齋鐘,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僧雖不信紹夔言,冀其或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迄,出懷中銼,鑪磬數處而去,其聲遂絶。僧苦問其所以,夔云:「此磬與鐘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出《國史異纂》)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