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頁
唐則天朝,刑部尚書張楚金為酷吏周興搆陷。將刑,乃仰嘆曰:「皇天后土,豈不察忠孝乎?奈何以無辜獲罪。」因泣下數行,市人皆為覷欷。須臾,陰雲四塞,若有所感。旋降敕釋罪。宣示訖,天地開朗,慶雲紛紏。時議言其忠正所致也。(出《御史台記》)
【譯文】
唐朝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刑部尚書張楚金被殘酷迫害忠臣的奸臣周興定計陷害,將要被殺頭的時候,他仰天長嘆說:「老天爺和土地神啊!你們難道不查看誰是忠臣孝子嗎?為什麼讓沒有罪的人去死?」說著流下了幾行眼淚,圍觀的老百姓都哭了。不一會兒,陰雲四布,似乎蒼天有了感應,隨後皇帝降旨免除了張楚金的罪名。剛剛宣佈完這個消息,天上的陰雲立刻散去,出現了吉祥的彩雲。當時的人們都議論說:「這是由於張楚金的忠心和正直感動了天地的結果。」
羅道悰
唐司竹園羅道悰上書忤旨,配流。時有同流者道病卒,泣曰:「所恨委骨異壤。」退悰曰:「吾若生還,當取同歸。」遂瘞之而去。及還,為大水漂蕩,失其所在。道悰哭告之,請示其靈。俄而水際沸湧,又咒曰:「如真在此下,更請一沸。」又然,遂得之,志銘可驗,負之還鄉。(出《廣德神異錄》)
【譯文】
唐朝司竹園的羅道悰,在寫給皇帝的報告中違背了皇帝的意思,被定罪後押送到邊遠的地方服勞役。同伴中有一個人病死了,這個人在臨死的時候哭着說:「所悔恨的是將屍骨扔到了遠離家鄉的地方!」羅道悰說:「我如果能活着回去,一定將你的屍體帶回家鄉安葬。」這個人死後,羅道悰將他掩埋了。等到羅道悰結束勞役,準備回去的時候,掩埋同伴屍體的地方被大水淹沒了,無法找到原來的標記。羅道悰哭着祈求說:「請你顯靈為我指示一下方位。」說完水面就翻起了水花。他又說:「如果真是在這下面,請水面再翻湧一次。」果然水面又翻湧起來。於是他在這塊水面的下面,將同伴的屍體撈取上來,還有墓上的志銘可以驗證,於是背上這屍首回了家鄉。
陵空觀
唐景龍四年,洛州陵空觀失火,萬物並盡。惟有一真人,巋然獨存,乃泥塑為之。乃改為聖真觀。(出《朝野僉載》)
【譯文】
唐中宗景龍四年,洛州的陵空觀發生火災,所有的東西全都燒光了,只有一個「真人」的泥塑像沒有損傷,以後陵空觀就改名為「聖真觀」。
皇甫氏
唐仆射裴遵慶,母皇甫氏,少時常持經。經函中有小珊瑚樹。異時,忽有小龍骨一具,立於樹側。時人以為裴氏休祥,上元中,遵慶遂居宰輔云爾。(出《廣異記》)
【譯文】
唐朝仆射裴遵慶母親姓皇甫,她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經常手持經卷唸誦。她的藏經匣裡有一棵小珊瑚樹,不知道什麼時候,忽然小珊瑚樹的旁邊出現一具立着的小龍骨。人們認為這是她吉祥如意的兆頭,果然到了上元年間,她的兒子裴遵慶當上了宰相。
田仁會
唐田仁會為郢州刺史,自暴得雨。人歌曰:「父母育我田使君,精誠為人上天聞。田中致雨山出雲,但願常在不患貧。」(出《廣德神異錄》)
【譯文】
唐朝的郢州刺史在閙旱災的時候,自己曝曬在太陽底下,為老百姓求來了雨。人們編了一首歌來讚頌他說:「像父母養育了我們一樣的田刺史,他一心為了老百姓感動了老天爺,田裡求來雨解除了旱災,但願他永遠在這裡使我們不再遭受貧窮。」
徐州軍士
唐王智興在徐州,法令甚嚴。有防秋官健交代歸,其妹婿于家中設饌以賀,自于廚中磨刀,將就坐(明鈔本就坐二字作生)割羊腳。磨訖,持之疾行。妻兄自堂走入廚,倉卒相值,鋒正中妻兄心,即死。所由擒以告。智興訊問,但稱過誤,本無惡意。智興不之信,命斬之。刀輒自刑者手中躍出,徑沒于地。三換皆然。智興異之,乃不殺。(出《因話錄》)
【譯文】
唐朝的時候王智興鎮守徐州,法非常嚴格。有一個秋季防守邊防的官員完成任務歸來,他的妹夫在家中準備酒菜為他慶賀。他妹夫在廚房裡磨刀,準備割羊的蹄子,刀磨好以後手裡端着刀快步往外走,恰巧他的大舅哥從堂屋往廚房裡來,兩個人在倉卒中相撞,他手中的刀尖正刺在他大舅哥的心臟上,當時就死了。他被人扭送到州衙門,王智興親自審問。他說自己是誤傷,本來並沒有惡意。王智興不信,命令將他殺頭。行刑時,劊子手的刀從手中自己跳出來插入地下,連換了三把刀都是一樣,王智興感到奇怪,便決定不殺他了。
唐宣宗
唐大中初,京師嘗淫雨涉月,將害粢盛。分命禱告,百無一應。宣宗一日在內殿,顧左右曰:「昔湯以六事自責,以身代犧牲。雖甚旱,卒不為災。我今萬姓主,遠慚湯德。而災若是,兆人謂我何?」乃執爐,降階踐泥,焚香仰視,若自責者。久之,禦服沾濕,感動左右。旋踵而急雨止,翌日而凝陰開,比秋而大有年。(出《真陵十七史》)
【譯文】
唐朝的大中初年,京城曾經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雨,將要威脅即將豐收的莊稼,皇帝命令對天祈禱,盼望早點天晴,但是多次禱告也沒起作用。宣宗一天在皇宮內殿對左右的人說:「當初商湯王以六事自責,以身代犧牲,雖然天旱,但沒有造成災害。我今天身為天下所有老百姓的主人,非常慚愧遠遠趕不上湯的功德,而災難若是,人們會怎樣評價我呢?」於是他手裡拿着香爐,站在台階下的泥水裡,點燃香爐,仰頭面向蒼天,懺悔責備自己的過失。過了很久,身上穿的龍袍都被雨水澆濕了,左右的人都非常感動。一會兒,大雨就不下了,第二天,多日積聚的陰雲也散開了,到了秋天獲得了豐收。
李彥佐
李彥佐在滄景。唐太和九年,有詔詔浮陽兵北渡黃河。時冬十二月。至濟南,郡使擊冰進舟,冰觸舟,舟覆詔失。彥佐驚懼,不寢食六日,鬢髮白,至貌侵膚削,從事亦謬其儀形也。乃令津吏,不得詔盡死。吏懼,且請一祝禱于河,吏憑公誠明,以死索之。彥佐乃令具爵酒,及祝傳語詰河。其旨,明天子在上,川瀆山嶽,祝史咸秩。予境之望,祀未嘗匱,而(「而」原作「兩」,據明鈔本改)河伯洎鱗介之長,當衛天子詔,何反溺之乎?或不獲,予將齋告于天,天將謫爾。吏酹冰辭已,忽有聲如震,河冰中斷,可三十丈。吏知彥佐精誠已達,乃沉鈎索而出。封角如舊,惟篆印微濕耳。彥佐所至,令嚴務簡,推誠於物,著聲于官。如河水色渾駛流,大木與纖芥,頃刻千里矣,安有舟覆六日,一酹而堅冰陷,一鈎而沉詔獲,得非誠之至乎?(出《闕史》)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