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下 - 77 / 171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唐詩鑑賞下

第77頁 / 共171頁。

 大小:

 第77頁

朗讀:

詩的後兩句寫詩人移情於景,感昔傷今。「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金鋪,是大門上的一種裝飾物,常常做成獸頭或龍頭的形狀,用以銜門環。用銅或鍍金做的,叫金鋪,用銀做的叫銀鋪。紫苔是苔蘚的一種,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這兩句詩從表面看,寫的是景,是「勤政樓」的實景,但細細體味,就會感到這十四個字,字字都飽蘸了詩人感昔傷今的真實情感,慨嘆曾經百戲雜陳的樓前,經過一個世紀的巨大變化,竟變得如此凋零破敗。可以想象,當杜牧走過這個前朝遺址時,所看到的是雜草叢生,人跡稀少,重門緊閉的一片淒涼景象。詩人不寫別的,偏偏從紫苔着筆。這是因為紫苔那無拘無束,隨處生長,自得其樂的樣子深深地觸動了他此時慘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對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體味也就更加深刻了。作者以紫苔見意,又從紫苔說開去,用紫苔的滋長反襯唐朝的衰落,小中見大,詞淺意深,令人回味。說紫苔上了金鋪,是一種誇張的手法。當年威嚴可畏的龍頭獸首,而今綠銹滿身,如同長滿了青苔一般,這就進一步烘託了勤政樓被人遺忘而常年冷落的淒涼衰敗的景象。這裡,「偏稱意」三字寫得傳神,「偏」,說明萬物凋零,獨有紫苔任情滋蔓,好象是大自然的偏寵,使得紫苔竟那樣稱心愜意。這筆法可謂婉曲迴環,寫景入神了。

這首詩是詩人在極度感傷之下寫成的,全詩卻不着一個「悲」字。從詩的整體看,詩人主要採用明賦暗比的方法。前兩句寫的是今日之衰,實際上使人緬懷的是當年之盛;後兩句寫的是今日紫苔之盛,實際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樓」今日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對比鮮明,文氣跌宕有致,讀來回味無窮。


  

(絳雲)

念昔游三首(其一)

念昔游三首(其一)

杜牧

十載飄然繩檢外,樽前自獻自為酬。

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

杜牧曾因仕途失意,長期飄泊南方。《念昔游》是若干年後追憶那次遊蹤而寫的組詩,一共三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詩的前兩句,描寫他十年浪跡江南,不受拘束的生活。漫長的生涯中,詩人只突出了一個「自獻自為酬」的場面。兩個「自」字,把他那種自斟自飲,自得其樂,獨往獨來,不受拘束,飄然于繩檢之外的神態勾畫出來了。這神態貌似瀟灑自得,實際上隱約地透露出一肚皮不合時宜的憤世之感。

詩的後兩句正面寫到《念昔游》的「游」字上,但是並沒有具體描寫江南的景色。「秋山春雨」只是對江南景色一般的概括性的勾勒,然而爽朗的秋山和連綿的春雨也頗富於江南景緻的特徵。「春」、「秋」二字連用,同前面的「十載」相呼應,暗示出飄泊江南時日之久。詩人寄情山水,徜徉在旖旎風光之中,興會所致,不免吟詩遣興。寫遊蹤又突出江南的寺院,正如作者在《江南春絶句》中所說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風光尤勝之故。「倚樓」關切吟詩。「倚遍江南寺寺樓」,並烘托出遊歷的地域之廣,也即是時間之長,又回應開頭「十載」。

詩人到處遊山玩水,看來似乎悠然自在,內心卻十分苦悶。這首憶昔詩,重點不在追述遊歷之地的景緻,而是藉此抒發內心的情緒。愈是把自己寫得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而且是年復一年,無處不去,就愈顯示出他的百無聊賴和無可奈何。詩中沒有一處正面發泄牢騷,而又處處讓讀者感到有一股怨氣,妙就妙在這「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上面。

(唐永德)

念昔游三首(其三)

念昔游三首(其三)

杜牧

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岩樓閣風。

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

「水西寺」即天宮水西寺,是宣州涇縣水西山中很有名的一座寺院。寺中「凡十四院,其最勝者曰華岩院,橫跨兩山,廊廡皆閣道,泉流其下」(《江南通志》)。李白曾到此遊覽,並題有《游水西簡鄭明府》)一詩。杜牧此詩開門見山,提到李白在此題詩一事。李白詩中云:「清湍鳴回溪,綠竹繞飛閣;涼風日瀟灑,幽客時憩泊」,描寫了這一山寺佳境。杜牧將此佳境凝煉為「古木回岩樓閣風」,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點:橫跨兩山的建築,用閣道相連,四周皆是蒼翠的古樹、綠竹,凌空的樓閣之中,山風習習。多麼美妙的風光!

李白一生坎坷蹭蹬,長期浪跡江湖,寄情山水。杜牧此時不但與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緒也有些相似。李白身臨佳境曰「幽客時憩泊」;杜牧面對勝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後的苦悶消釋在可以令人忘憂的美景之中。三、四句合起來,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在蒙蒙的雨霧中,山花盛開,紅白相間,幽香撲鼻;似醉若醒的詩人,漫步在這一帶有濃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顯得多麼陶然自得。

此詩二、四兩句寫景既雄俊清爽,又纖麗典雅。詩人是完全沉醉在這如畫的山景裡了嗎?還是借大自然的景緻來蕩滌自己胸中之塊壘呢?也許兩者都有。


  
(唐永德)

過華清宮絶句三首(其一)

過華清宮絶句三首(其一)

杜牧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本題共三首,是杜牧經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而作。華清宮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宮,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裡尋歡作樂。後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而杜牧的這首絶句尤為精妙絶倫,膾炙人口。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

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綉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綉嶺、西綉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

接着,鏡頭向前推進,展現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緩緩地打開了。接下來,又是兩個特寫鏡頭:宮外,一名專使騎着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幾個鏡頭貌似互不相關,卻都包藴着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說出,直至緊張而神秘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明於此,那麼前面的懸念頓然而釋,那幾個鏡頭便自然而然地聯成一體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