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中 - 144 / 159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唐詩鑑賞中

第144頁 / 共159頁。

 大小:

 第144頁

朗讀: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是呀,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鋭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錢仲聯徐永端)

春閨思

春閨思

張仲素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

風俗畫畫家畫不出時間的延續,須選「包孕最豐富的片刻」畫之,使人從一點窺見事件的前因後果。這一法門,對短小的文學樣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說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辦法,不到情事收場先行結束故事,任人尋味。而唐人五絶名篇也常有這種手法的運用,張仲素《春閨思》就是好例。

這詩的詩境很象畫,甚而有幾分象雕塑:一位採桑女子手提空籠(一種籃狀竹器),斜倚在樹旁,神情恍惚若有所憶……從這凝思的頃刻,借助作品標題(可命名為「夢漁陽」),觀眾會悟到很多畫外之意。當然,詩畢竟是詩,終究有許多畫圖難足而只有文字可以傳達的東西。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城邊、陌上、柳絲與桑林,已構成一幅春郊場景。「裊裊」寫出柳條依人的意態,「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顏色,這兩個疊詞又渲染出融和駘蕩的無邊春意。這就使讀者如睹一幅村女採桑圖:「蠶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綠。女兒采春桑,歌吹當春曲」(《採桑度》),真可謂「無字處皆具義」(王夫之)。於是,這兩句不僅是一般地寫景,還給女主人公的懷思提供了典型環境:城邊千萬絲楊柳,會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會使人聯想到「晝夜常懷絲(思)」的春蠶,則思婦眼中之景無非難堪之離情了。

後二句在蠶事漸忙、眾女採桑的背景上現出女主人公的特寫形象:她倚樹凝思,一動不動,手裡提着個空「籠」——這是一個極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籠忘采葉」,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兒何往?末句就此點出「漁陽」二字,意味深長。「漁陽」是唐時征戍之地,當是這位閨中少婦所懷之人所在的地方。原來她是思念起從軍的丈夫,傷心怨望。詩寫到此已入正題,但它並未直說眼前少婦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說「昨夜夢漁陽」。寫來不僅更婉曲,且能見晝夜懷思、無時或已之意,比單寫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籠忘采葉」,這詩中精彩的一筆,許會使讀者覺得似曾相識。楊慎早有見得,道是:「從《卷耳》首章翻出。」《詩經。卷耳》是寫女子懷念征夫之詩,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難填滿,卷耳也不難得,老采不滿,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葉」之故,其情景確與此詩有神似處。但就詩的整體說,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着就寫了女子白日做夢,幻想丈夫上山、過岡、馬疲、人病及飲酒自寬種種情景,把懷思寫得非常具體。而此詩說到「夢漁陽」,似乎開了個頭,接下去該寫夢見什麼,夢見怎樣,但作者就此帶住,不了了之。提籠少婦昨夜之夢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給讀者,讓其從人物的具體處境回味和推斷,語約而意遠。這就以最簡的辦法,獲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閨思》不是《卷耳》的摹擬,它已從古詩人手心「翻出」了。

(周嘯天)

秋夜曲

秋夜曲

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這首詩寫閨中人一夜間的情思,抒情細膩,結構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遠行,離情縈懷。計時的漏壺在靜夜裡響起「丁丁」的滴水聲,一滴滴、一聲聲,彷彿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聽著,數着,心裡着急地在想,夜怎麼這麼長啊!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並加重着她的淒清孤寂的感情。

在失眠的長夜裡,暗處的秋蟲通宵一直在鳴叫着。聽著聽著,她突然想到該是給丈夫準備寒衣的時候了。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寫秋蟲的鳴叫的時間之長,實際是暗示思婦通宵達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蟲的叫聲,襯出思婦難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婦轉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飛霜」是思婦內心的獨白。她是在向老天爺求告呢,還是在徑直命令呢?求告也罷,命令也罷,總之都可以從這天真的出語中窺見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

這首詩採用了畫龍點睛的寫法。前三句雖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沒有末一句的點題,讀者既無法領會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詩主要抒寫什麼感情,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誰。最後一句響起思婦情濃意深的一片心聲,使人恍然大悟:原來詩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彈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思婦心上的那根悠思綿綿的情弦。

(陳志明)

秋閨思二首


  
秋閨思二首

張仲素

碧窗斜月藹深暉,愁聽寒螿淚濕衣。

夢裡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靜無雲,斷續鴻聲到曉聞,

欲寄征衣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

第一首詩首二句寫思婦醒時情景,接着寫她的夢境,是倒裝寫法。

她一覺醒來,只見斜月透進碧紗窗照到床前,境界如此清幽,心頭卻無比寂寞,更有那秋蟲悲鳴,催人淚下;她的淚水早已沾濕了衣襟。

剛纔在夢裡,不是分明地見到關塞了麼?那「關塞」正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因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裡。心頭一喜,快,趕上前去吧!可是,到良人所駐防的金微山迷失了方向,連路也找不着了。一急,就此醒來。金微山,即今阿爾泰山,是當時邊關要塞所在。

詩人以飽蘸同情之淚的筆,寫出了她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寫思婦心潮起伏,一夜不眠,她看到夜靜無雲,她聽到鴻聲斷續。鴻雁,向來被認為是替人捎帶書信的,因此,她便由鴻聲而想到要郵寄征衣,但寄到哪兒去呢?本想寄到遙遠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誰想到,如今那兒又在移軍。怎麼辦?真叫人愁緒萬般,坐臥不寧。

初、盛唐時,國力強盛。詩歌裡洋溢着高昂、樂觀情調。中唐詩的基調開始轉為低沉了。就這兩首詩而論,從閨中思婦的悲愁惶惑裡,使人看出了邊關動亂不寧的影子。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