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上 - 126 / 158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唐詩鑑賞上

第126頁 / 共158頁。

 大小:

 第126頁

朗讀: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詩的開頭兩句,就從側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聳。你看,李白從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陽殘照,才登上峰頂。太白峰,在今陝西武功縣南九十里,是秦嶺著名秀峰,高矗入雲,終年積雪,俗語說:「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勢如此高峻,李白卻要攀登到頂峰,一「窮」字,表現出詩人不畏艱險、奮發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開門見山的手法,為下面寫星寫月作了準備。登高壯觀,詩人浮想聯翩,彷彿聽到:「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太白星對他傾訴衷情,告訴他,願意為他打開通向天界的門戶。詩人和星星之間的友誼是多麼親切動人,富有人情味啊!李白一向熱愛皎潔的明月和閃亮的星星,常常把它們人格化:「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詩人好象在向明月這個知心朋友問候,共敘歡情。而在這首詩裡,太白星則主動問好,同他攀談,並願為之「開天關」。詩人想象新穎活潑,富有情趣。在這裡,李白並沒有直接刻劃太白峰的高峻雄偉,只是寫他和太白星側耳傾談,悄語密話的情景,就生動鮮明地表現出太白山高聳入雲的雄姿。這是一種化實為虛,以虛寫實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詩也描繪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卻是用實寫的手法,如《古風其五》中:「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爾與世絶。」《蜀道難》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險峻雄奇:「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絶峨眉巔。」雖然是同一個描寫對象,李白卻根據詩歌內容的不同要求而採用豐富多彩的表現方式,使人時時有新穎之感。詩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門戶又已打開,於是幻想神遊天界:乘着習習和風,飄然高舉,自由飛昇,穿過濃密雲層,直上太空,向月奔去。「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形象是多麼自由輕快,有如天馬行空,任意馳騁,境界異常開闊。詩人飄飄然有出世之思。「願乘泠風去」,化用《莊子。逍遙游》「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語意。但這裡用得靈活自然,並不顯出斧鑿痕跡。「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這兩句的意境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有些相似。詩人滿懷豪情逸志,飛越層巒迭嶂,舉起雙手,向着明月靠近飛昇,幻想超離人間,擺脫塵世俗氣,追求個性的自由發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遠,想象奇特,形象瑰瑋,藝術構思新穎,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是全詩高潮所在。然而,李白真的就甘心情願拋開人世,脫離現實,一去不復返嗎?看來還不是的:「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正當李白幻想乘泠風,飛離太白峰,神遊月境時,回頭望見武功山,心裡卻惦唸著:一旦離別而去,什麼時候才能返回來呢?一種留戀人間,渴望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縈繞在心頭。在長安,李白雖然「出入翰林中」,然而,「醜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陽冰《草堂集序》)。詩人並不被重用,因而鬱鬱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遊,遠離人世,正是這種苦悶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時復更還?」細緻地表達了他那種欲去還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複雜的心理狀態,言有盡而意無窮,蘊藉含蓄,耐人尋味。

晚唐詩人皮日休說過:「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這首詩就帶有這種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全詩借助豐富的想象,忽而馳騁天際,忽而迴首人間,結構跳躍多變,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動曲折地反映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憧憬。

(何國治)

登金陵鳳凰台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台》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註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着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袁行霈)

望廬山瀑布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