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書 - 445 / 526
中國古代史類 / 沈約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宋書

第445頁 / 共526頁。

佼長生,廣平人也。出身為縣將,大府以其有膂力,召為府將。硃修之拒魯秀于峴南,長生有戰功,稍見任使。太宗初,為建安王休仁司徒中兵參軍,加寧朔將軍。南討有功,封遷陵縣侯,食邑八百戶。後為張悅寧遠司馬,寧蠻校尉。泰始五年,卒,追贈征虜將軍、雍州刺史。

蔡那,南陽冠軍人也。家素富,而那兄局善接待賓客,客至無少多,皆資給之,以此為郡縣所優異,蠲其調役。那始為建福戍主,漸至大府將佐。太宗初,為建安王休仁司徒中兵參軍,南討。那子弟皆在襄陽,為劉胡所執,胡每戰輒懸之城外,那進戰愈猛。以功封平陽縣侯,食邑五百戶。稍至劉韞撫軍司馬、寧蠻校尉,加寧朔將軍。泰豫元年,以本號為益州刺史、宋寧太守。未拜,卒,追贈輔師將軍,余如故,謚曰平侯。


  

曹欣之,新野人也。積勤勞,後廢帝元徽初,為軍主。以平桂陽王休范功,封新市縣子,食邑五百戶。為左軍驍騎將軍,加輔國將軍。元徽四年,以本號為徐州刺史、鐘離太守,進號冠軍將軍。順帝升明二年,征為散騎常侍、驍騎將軍。三年,卒。

吳喜,吳興臨安人也。本名喜公,太宗減為喜。初出身為領軍府白衣吏。少知書,領軍將軍沈演之使寫起居注,所寫既畢,暗誦略皆上口。演之嘗作讓表,未奏,失本,喜經一見,即便寫赴,無所漏脫,演之甚知之。因此涉獵《史》、《漢》,頗見古今。演之門生硃重民入為主書,薦喜為主書書史,進為主圖令史。太祖嘗求圖書,喜開卷倒進之,太祖怒,遣出。

會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征蠻,啟太祖請喜自隨,使命去來,為世祖所知賞。世祖于巴口建義,喜遇病,不堪隨慶之下。事平,世祖以喜為主書,稍見親遇,擢為諸王學官令,左右尚方令,河東太守,殿中御史。大明中,黟、歙二縣有亡命數千人,攻破縣邑,殺害官長。豫章王子尚為揚州,在會稽,再遣主帥,領三千人水陸討伐;遂再往,失利。世祖遣喜將數十人至二縣,誘說群賊,賊即日歸降。

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東兵尤急。喜請得精兵三百,致死於東,上大說,即假建武將軍,簡羽林勇士配之。議者以喜刀筆主者,不嘗為將,不可遣。中書舍人巢尚之曰:「喜昔隨沈慶之,屢經軍旅,性既勇決,又習戰陳,若能任之,必有成績。諸人紛紛,皆是不別才耳。」喜乃率員外散騎侍郎竺超之、殿中將軍杜敬真馬步東討。既至永世,得庾業、劉延熙書,送尋陽王子房檄文。與喜書曰:「知統戎旅,已次近路,卿所在著名,今日何為立忠於彼邪?想便倒戈,共受河、山之賞。」喜報書曰:「前驅之人,忽獲來翰,披尋狂惑,良深悵駭。聖主以神武撥亂,德盛勛高,群逆交扇,滅在晷刻。君等勛義之烈,世荷國恩,事愧鳴鴞,不懷食椹。今練勒所部,星言進邁,相見在近,不復多陳。」喜,孝武世見驅使,常充使命,性寬厚,所至人並懷之。及東討,百姓聞吳河東來,便望風降散,故喜所至克捷,事在《孔覬傳》。

遷步兵校尉,將軍如故。封竟陵縣侯,食邑千戶。東土平定,又率所領南討,遷輔國將軍、尋陽太守。南賊退走,喜追討平定荊州,遷前軍將軍,增邑三百戶。泰始四年,改封東興縣侯,戶邑如先。仍除使持節、督交州、廣州之鬱林、寧浦二郡諸軍事、輔國將軍、交州刺史。不行,又除右軍將軍、淮陵太守,假輔師將軍,兼太子左衛率。

五年,轉驍騎將軍,假號、太守、兼率如故。其年,虜冠豫州,喜統諸軍出討,大破虜于荊亭,偽長社公遁走,戍主帛乞奴歸降。軍還,復以本位兼左衛將軍。六年,又率軍向豫州拒索虜,加節、督豫州諸軍事,假冠軍將軍,驍騎、太守如故。明年,還京都。


  
初,喜東征,白太宗得尋陽王子房及諸賊帥,即于東梟斬。東土既平,喜見南賊方熾,慮後翻覆受禍,乃生送子房還都;凡諸大主帥顧琛、王曇生之徒,皆被全活。上以喜新立大功,不問也,而內密銜之。及平荊州,恣意剽虜,臓私萬計;又嘗對賓客言漢高、魏武本是何人,上聞之,益不說。其後誅壽寂之,喜內懼,因啟乞中散大夫,上尤疑駭。至是會上有疾,為身後之慮,以喜素得人情,疑其將來不能事幼主,乃賜死,時年四十五。喜將死之日,上召入內殿與共言謔,酬接甚款。既出,賜以名饌,並金銀禦器,敕將命者勿使食器宿喜家。上素多忌諱,不欲令食器停凶禍之室故也。喜未死一日,上與劉勔、張興世、齊王詔曰:

吳喜出自卑寒,少被驅使,利口任詐,輕狡萬端。自元嘉以來,便充刀筆小役,賣弄威恩,苟取物情,處處交結,皆為黨與,眾中常以正直為詞,而內實阿媚。每仗計數,運其佞巧,甘言說色,曲以事人,不忠不平,彰于觸事。從來作諸署,主意所不協者,覓罪委頓之,以示清直;而餘人恣意為非,一不檢問,故甚得物情。

昔大明中,黟、歙二縣有亡命數千人,攻破縣邑,殺害官長。劉子尚在會稽,再遣為主帥,領三千精甲水陸討伐,再往失利。孝武以喜將數十人至二縣說誘群賊,賊即歸降。詭數幻惑,乃能如此,故每豫驅馳,窮諸狡慝。及泰始初東討,正有三百人,直造三吳,凡再經薄戰,而自破岡以東至海十郡,無不清蕩。百姓聞吳河東來,便望風自退,若非積取三吳人情,何以得弭伏如此。其統軍寬慢無章,放恣諸將,無所裁檢,故部曲為之致力。觀其意趣,止在賊平之後,應力為國計。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