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書 - 103 / 526
中國古代史類 / 沈約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宋書

第103頁 / 共526頁。

安帝義熙九年四月,將殷祭,詔博議遷毀之禮。大司馬琅邪王司馬德文議:「泰始之初,虛太祖之位,而緣情流遠,上及征西,故世盡則宜毀,而宣皇帝正太祖之位。又漢光武帝移十一帝主于洛邑,則毀主不沒,理可推矣。宜從范宣之言,築別室以居四府君之主,永藏而不祀也。」大司農徐廣議:「四府君嘗處廟室之首,歆率土之祭。若埋之幽壤,於情理未必咸盡。謂可遷藏西儲,以為遠祧,而禘饗永絶也。」太尉諮議參軍袁豹議:「仍舊無革。殷祠猶及四府君,情理為允。」祠部郎臧燾議:「四府君之主,享祀禮廢,則亦神所不依。宜同虞主之瘞埋矣。」時高祖輔晉,與大司馬議同。須後殷祀行事改制。

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五月壬戌,詔曰:「昔建太廟,每事從儉約,思與率土,致力備禮。又太祖虛位,明堂未建。郊祀,國之大事,而稽古之制闕然。便可詳議。」祠部郎徐邈議:「圓丘郊祀,經典無二,宣皇帝嘗辨斯義。而檢以聖典,爰及中興,備加研極,以定南北二郊,誠非異學所可輕改也。謂仍舊為安。武皇帝建廟,六世三昭三穆,宣皇帝創基之主,實惟太祖,親則王考,四廟在上,未及遷世,故權虛東向之位也。兄弟相及,義非二世,故當今廟祀,世數未足,而欲太祖正位,則違事七之義矣。又《禮》曰『庶子王亦禘祖立廟』。蓋謂支胤授位,則親近必復。京兆府君于今六世,宜復立此室,則宣皇未在六世之上,須前世既遷,乃太祖位定爾。京兆遷毀,宜藏主于石室。雖禘袷猶弗及。何者?傳稱毀主升合乎太祖,升者自下之名,不謂可降尊就卑也。太子太孫陰室四主,儲嗣之重,升祔皇祖所配之廟,世遠應遷,然後從食之孫,與之俱毀。明堂圓方之制,綱領已舉,不宜闕配帝之祀。且王者以天下為家,未必一邦,故周平、光武無廢于二京也。周公宗祀文王,漢明配以世祖,自非惟新之考,孰配上帝。」邈又曰:「明堂所配之神,積疑莫辨。按《易》,『殷薦上帝,以配祖考』。祖考同配,則上帝亦為天,而嚴父之義顯。《周禮》,旅上帝者有故,告天與郊祀常禮同用四圭,故並言之。若上帝者五帝,經文何不言祀天旅五帝,祀地旅四望乎?人帝之與天帝,雖天人之通謂,然五方不可言上帝,諸侯不可言大君也。書無全證,而義容彼此,故太始、太康二紀之間,興廢迭用矣。」侍中車胤議同。又曰:「明堂之制,既其難詳。且樂主于和,禮主于敬,故質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廣廈,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知弘本順民乎!九服咸寧,河朔無塵,然後明堂闢雍,可崇而修之。」中書令王珉意與胤同。太常孔汪議:「太始開元,所以上祭四府君,誠以世數尚近,可得饗祠,非若殷、周先世,王跡所因也。向使京兆爾時在七世之外,自當不祭此四王。推此知既毀之後,則殷禘所絶矣。」吏部郎王忱議:「明堂則天象地,儀觀之大,宜俟皇居反舊,然後修之。」驃騎將軍會稽王司馬道子、尚書令謝石意同忱議,於是奉行,一無所改。


  

晉安帝義熙二年六月,白衣領尚書左仆射孔安國啟云:「元興三年夏,應殷祠。昔年三月,皇輿旋軫。其年四月,便應殷,而太常博士徐乾等議云:『應用孟秋。』台尋校自太和四年相承皆用冬夏,乾等既伏應孟冬,回覆追明孟秋非失。御史中丞范泰議:『今雖既祔之後,得以烝嘗,而無殷薦之比。太元二十一年十月應殷,烈宗以其年九月崩。至隆安三年,國家大吉,乃修殷事。又禮有喪則廢吉祭,祭新主于寢。今不設別寢,既祔,祭于廟。故四時烝嘗,以寄追遠之思,三年一禘,以習昭穆之序,義本各異。三年喪畢,則合食太祖,遇時則殷,無取于限三十月也。當是內台常以限月成舊。』就如所言,有喪可殷。隆安之初,果以喪而廢矣。月數少多,復遲速失中。至于應寢而修,意所未譬。」安國又啟:「范泰云:『今既祔,遂祭于廟,故四時烝嘗。』如泰此言,殷與烝嘗,其本不同。既祔之後,可親烝嘗而不得親殷也。太常劉瑾云:『章後喪未一周,不應祭。』臣尋昇平五年五月,穆皇帝崩,其年七月,山陵,十月,殷。興寧三年二月,哀皇帝崩,太和元年五月,海西夫人庾氏薨,時為皇后,七月,葬,十月,殷。此在哀皇再周之內,庾夫人既葬之後,二殷策文見在廟。又文皇太后以隆安四年七月崩,陛下追述先旨,躬服重制,五年十月,殷。再周之內,不以廢事。今以小君之哀,而泰更謂不得行大禮。臣尋永和十年至今五十餘載,用三十月輒殷,皆見于註記,是依禮,五年再殷。而泰所言,非真難臣,乃以聖朝所用,遲速失中。泰為憲司,自應明審是非,群臣所啟不允,即當責失奏彈,而愆墮稽停,遂非忘舊。請免泰、瑾官。」丁巳,詔皆白衣領職。於是博士徐乾皆免官。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