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後漢書 - 425 / 470
中國古代史類 / 范曄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後漢書

第425頁 / 共470頁。

夏有昆吾,湯則巫咸,周之史佚、萇弘,宋之子韋,楚之唐蔑,魯之梓慎,鄭之裨醦,魏石申夫,齊國甘公,皆掌天文之官。仰占俯視,以佐時政,步變擿微,通洞密至,采禍福之原,鷪成敗之勢。秦燔詩書,以愚百姓,六經典籍,殘為灰炭,星官之書,全而不毀。故秦史書始皇之時,彗孛大角,大角以亡,有大星與小星□于宮中,是其廢亡之征。至漢興,景、武之際,司馬談,談子遷,以世黎氏之後,為太史令,遷着史記,作天官書。成帝時,中壘校尉劉向,廣洪範災條作五紀皇極之論,以參往行之事。孝明帝使班固□漢書,而馬續述天文志。今紹漢書作天文志,起王莽居攝元年,迄孝獻帝建安二十五年,二百一十五載。言其時星辰之變,表象之應,以顯天戒,明王事焉。

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萬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紀。於是人之精者作聖。實始紀綱而經緯之。


  

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則是渾已。將覆其數,用重鈎股,懸天之景,薄地之義,皆移千里而差一寸得之。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

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天有兩儀,以樭道中。

其可鷪,樞星是也,謂之北極。在南者不着,故聖人弗之名焉。其世之遂,九分而減二。陽道左回,故天運左行。有驗於物,則人氣左羸,形左繚也。天以陽回,地以陰淳。是故天致其動,稟氣舒光;地致其靜,承施候明。天以順動,不失其中,則四序順至,寒暑不減,致生有節,故品物用生。地以靈靜,作合承天,清化致養,四時而後育,故品物用成。凡至大莫如天,至厚莫若地。*(地)*至質者曰地而已。至多莫若水,水精為漢,漢用於天而無列焉,思次質也。地有山獄,以宣其氣,精種為星。星也者,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跱,各有逌屬。紫宮為皇極之居,太微為五帝之廷。明堂之房,大角有席,天巿有坐。

蒼龍連蜷于左,白虎猛據于右,朱雀奮翼于前,靈龜圈首于後,黃神軒轅于中。

六擾既畜,而狼蚖魚□罔有不具。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於是備矣。


  
懸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其徑當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廣二百四十二分之一。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鳥,象烏而有三趾。陽之類,其數奇。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耦。其後有馮焉者。羿請無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其大昌。』姮娥遂託身于月,是為蟾蠩。

夫日譬猶火,月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觽星被耀,因水轉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他)**[地]*也。是謂闇虛。在星星微,月過則食。日之薄地,其明也。繇暗視明,明無所屈,是以望之若火。方于中天,天地同明。繇明瞻暗,暗還自奪,故望之若水。火當夜而揚光,在晝則不明也。月之於夜,與日同而差微。星則不然,強弱之差也。觽星列布,其以神着,有五列焉,是為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謂之北斗。動變挺占,寔司王命。四布于方,為二十八宿。日月運行,歷示吉凶,五緯經次,用告禍福,則天心於是見矣。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微星之數,蓋萬一千五百二十。庶物蠢蠢,鹹得系命。不然,何以總而理諸!夫三光同形,有似珠玉,神守精存,麗其職而宣其明;及其衰,神歇精斁,於是乎有隕星。然則奔星之所墜,至*[地]*則石*[矣]*。文曜麗乎天,其動者七,日、月、五星是也。周旋右回。天道者,貴順也。近天則彁,遠天則速,行則屈,屈則留回,留回則逆,逆則彁,迫于天也。行彁者覿于東,覿于東屬陽,行速者覿于西,覿于西屬陰,日與月此配合也。攝提、熒惑、地候見晨,附於日也。太白、辰星見□,附於月也。二陰三陽,參天兩地,故男女取焉。方星巡鎮,必因常度,苟或盈縮,不逾于次。故有列司作使,曰老子四星,周伯、王逢、芮各一,錯乎五緯之閒,其見無期,其行無度,寔妖經星之所,然後吉凶宣周,其祥可盡。”蔡邕表志曰:「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之學絶無師法。周髀數術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故史官不用。唯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台銅儀,則其法也。立八尺圓體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黃道,以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精微深妙,萬世不易之道也。官有其器而無本書,前志亦闕而不論。臣求其舊文,連年不得。在東觀,以治律未竟,未及成書,案略求索。竊不自量,卒欲寢伏儀下,思惟精意,案度成數,扶以文義,潤以道術,着成篇章。罪惡無狀,投畀有北,灰滅雨絶,世路無由。宜博問髃臣,下及岩穴,知渾天之意者,使述其義,以裨天文志。撰建武以來星變彗孛占驗着明者續其後。」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