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子欲復黨乎?」憑出,自系廷尉,有詔□出。後復引見,憑謝曰:「臣無謇諤之節,而有狂瞽之言,不能以屍伏諫,偷生苟活,誠臱聖朝。」帝即□尚書解遵禁錮,拜憑虎賁中郎將,以侍中兼領之。
正旦朝賀,百僚畢會,帝令髃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餘席。故京師為之語曰:「解經不窮戴侍中。」在職十八年,卒於官,詔賜東園梓器,錢二十萬。
時南陽魏滿字叔牙,亦習京氏易,教授。永平中,至弘農太守。
孫期字仲彧,濟陰成武人也。少為諸生,習京氏易﹑古文尚書。家貧,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澤中,以奉養焉。遠人從其學者,皆執經壟畔以追之,裡落化其仁讓。黃巾賊起,過期裡陌,相約不犯孫先生舍。郡舉方正,遣吏賫羊酒請期,期驅豕入草不顧。司徒黃琬特闢,不行,終於家。
建武中,范升傳孟氏易,以授楊政,而陳元﹑鄭觽皆傳費氏易,其後馬融亦為其傳。融授鄭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傳,自是費氏興,而京氏遂衰。
前書云:濟南伏生傳尚書,授濟南張生及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兒寬,寬授歐陽生之子,世世相傳,至曾孫歐陽高,為尚書歐陽氏學;張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氏學;勝傳從兄子建,建別為小夏侯氏學:三家皆立博士。又魯人孔安國傳古文尚書授都尉朝,朝授膠東庸譚,為尚書古文學,未得立。
歐陽歙字正思,樂安千乘人也。自歐陽生傳伏生尚書,至歙八世,皆為博士。
歙既傳業,而恭謙好禮讓。王莽時,為長社宰。更始立,為原武令。世祖平河北,到原武,見歙在縣修政,遷河南都尉,後行太守事。世祖即位,始為河南尹,封被陽侯。建武五年,坐事免官。明年,拜楊州牧,遷汝南太守。
推用賢俊,政稱異夡。九年,更封夜侯。 歙在郡,教授數百人,視事九歲,征為大司徒。坐在汝南臧罪千餘萬發覺下獄。
諸生守闕為歙求哀者千餘人,至有自髡剔者。平原禮震,年十七,聞獄當斷,馳之京師,行到河內獲嘉縣,自系,上書求代歙死。曰:「伏見臣師大司徒歐陽歙,學為儒宗,八世博士,而以臧咎當伏重辜。歙門單子幼,未能傳學,身死之後,永為廢絶,上令陛下獲殺賢之譏,下使學者喪師資之益。乞殺臣身以代歙命。」書奏,而歙已死獄中。歙掾陳元上書追訟之,言甚切至,帝乃賜棺木,贈印綬,賻縑三千匹。
子復嗣。復卒,無子,國除。
濟陰曹曾字伯山,從歙受尚書,門徒三千人,位至諫議大夫。子祉,河南尹,傳父業教授。
又陳留陳弇,字叔明,亦受歐陽尚書於司徒丁鴻,仕為蘄長。
牟長字君高,樂安臨濟人也。其先封牟,春秋之末,國滅,因氏焉。
長少習歐陽尚書,不仕王莽世。建武二年,大司空弘特闢,拜博士,稍遷河內太守,坐墾田不實免。
長自為博士及在河內,諸生講學者常有千餘人,著錄前後萬人。着尚書章句,皆本之歐陽氏,俗號為牟氏章句。復征為中散大夫,賜告一歲,卒於家。
子紆,又以隱居教授,門生千人。肅宗聞而征之,欲以為博士,道物故。
宋登字叔陽,京兆長安人也。父由,為太尉。
登少傳歐陽尚書,教授數千人。為汝陰令,政為明能,號稱「神父」。遷趙相,入為尚書仆射。順帝以登明識禮樂,使持節臨太學,奏定典律,轉拜侍中。數上封事,抑退權臣,由是出為潁川太守。市無二價,道不拾遺。病免,卒於家,汝陰人配社祠之。
張馴字子鉨,濟陰定陶人也。少游太學,能誦春秋左氏傳。以大夏侯尚書教授。
闢公府,舉高第,拜議郎。與蔡邕共奏定六經文字。擢拜侍中,典領秘書近署,甚見納異。因便宜陳政得失,朝廷嘉之。遷丹陽太守,化有惠政。光和七年,征拜尚書,遷大司農。初平中,卒於官。
尹敏字幼季,南陽堵陽人也。少為諸生。初習歐陽尚書,後受古文,兼善毛詩﹑谷梁、左氏春秋。
建武二年,上疏陳洪範消醔之術。時世祖方草創天下,未遑其事,命敏待詔公車,拜郎中,闢大司空府。
帝以敏博通經記,令校圖讖,使蠲去崔發所為王莽著錄次比。敏對曰:「讖書非聖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別字,頗類世俗之辭,恐疑誤後生。」帝不納。敏因其闕文增之曰:「君無口,為漢輔。」帝見而怪之,召敏問其故。敏對曰:「臣見前人增損圖書,敢不自量,竊幸萬一。」帝深非之,雖竟不罪,而亦以此沉滯。
與班彪親善,每相遇,輒日旰忘食,夜分不寢,自以為鐘期伯牙﹑莊周惠施之相得也。
『臣則嘗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惠子之死,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堊墁,有泥墁之也。堊音于各反。墁音莫干反。蠅翼薄也。
後三遷長陵令。永平五年,詔書捕男子周慮。慮素有名稱,而善於敏,敏坐系免官。及出,嘆曰:「瘖聾之徒,真世之有道者也,何謂察察而遇斯患乎?」十一年,除郎中,遷諫議大夫。卒於家。
周防字偉公,汝南汝陽人也。父揚,少孤微,常修逆旅,以供過客,而不受其報。
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試經,防尤能誦讀,拜為守丞。
防以未冠,謁去。師事徐州刺史蓋豫,受古文尚書。經明,舉孝廉,拜郎中。撰尚書雜記三十二篇,四十萬言。太尉張禹薦補博士,稍遷陳留太守,坐法免。年七十八,卒於家。
子舉,自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