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哲學史 - 263 / 341
西洋哲學類 / 羅素 / 本書目錄
  

西方哲學史

第263頁 / 共341頁。

 大小:

 第263頁

朗讀:

首先,據他講每個人對他個人勞力的產品持有私人所有權,或者至少說,應當持有這種權。在工業生產前時代,這準則還不像到後來那麼不現實。城市生產在當時主要是自己保有工具、自售產品的手藝人干的。至于農業生產,洛克所隷屬的那個學派認為「小農自耕制」算是最好的制度。他講,人能夠耕多少田地,他就可以保有多少田地,但不得更多。他好像隨隨便便地不理會在歐洲的所有國家,若不經一次流血革命,這個方案可說簡直就沒有實現的可能。到處農田大部分屬於貴族們所有,他們從農民那裡強征固定一部分(往往一半)農產品,或強征可能隨時變動的地租。前一種制度盛行于法國和意大利,後一種制度盛行于英國。比較靠東方,到俄國和普魯士,勞動者是農奴,他們為地主幹活,實際上沒有一點權利。這種舊制度在法國因為法國大革命而結束,在北意大利和西德意志,由於法國革命軍的侵略宣告終了。在普魯士廢止農奴制度,是被拿破崙戰敗的結果;在俄國,是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的結果。但是在這兩個國家,貴族仍保持了地產。在東普魯士,這種制度雖然受到納粹的嚴厲管制,一直存留到現在;在俄國和現今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由於俄國革命,貴族被剝奪了土地。在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波蘭,他們存留下來;在東波蘭,貴族們在1940年被蘇聯政府「清算」。不過蘇聯政府竭盡了一切能事在俄國全境改行集體耕作制,不改行小農自耕制。

在英國,向來的發展比較複雜。在洛克的時代,農村勞動者的處境因為存在着公有地而有所緩和:農村勞動者對公有地保有重要的權利,因此便能夠自產相當大一部分糧食。這種制度乃是中世紀的遺制,近代頭腦的人是不以為然的,他們說從生產的觀點看,這種制度不經濟。於是有了一個圈占公有地運動,從亨利八世年間開始,在克倫威爾統治時代繼續下去,但是直到1750年左右才雷厲風行起來。從那時以後,大約九十年之間,一塊又一塊的公有地被圈起來,移交給當地的地主。每圈一回,就需要國會有個法令,於是操縱國會兩院的貴族們無情地運用他們的立法權肥己,而把農業勞動者推到饑饉的邊緣。逐漸,由於工業的發達,農業勞動者的境況有了改善,因為否則防止不了他們往城市遷移。現在,由於有勞埃德-喬治所創立的稅制,結果貴族迫不得已放棄了他們的大半農業財產。但是那些也擁有城市財產或工業財產的貴族們,卻一直能夠緊握住他們的不動產。迄今沒發生急①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起。——譯者


  

劇的革命,卻有一種現今還在進行着的漸次過渡。目前,那些仍舊富有的貴族們,其財富來源都是仰賴城市財產或工業財產。

這段漫長的發展過程,除在俄國外,可以看作符合洛克的原則。事情怪的是,他雖然能夠提出需要有那麼多革命然後才可以付諸實施的學說,然而卻沒絲毫徵象表現出他認為當時存在的制度不公平,或察覺這制度與他倡導的制度不同。

勞動價值說——即生產品的價值取決於耗費在該產品上的勞動之說——的創立,有人歸之於馬克思,有人歸之於李嘉圖;不過這種學說在洛克的思想中就有了,而洛克所以產生這種思想又是由於有上溯至阿奎那的一系列前人。陶奈總結經院派的學說時講:

「這種議論的精髓就是,製造貨品的手藝人,或運輸貨品的商人,於理可以要求報酬,因為他們全在自己的職業中出勞力,滿足公共的需要。萬難容赦的罪過是投機者和經紀人的罪過,因為這般人是靠搾取公眾必需品牟奪私利的。阿奎那教義的真傳是勞動價值說,經院派學者中最末一人是卡爾‧馬克思。」


  
勞動價值說有兩面,一是倫理的一面,另一面是經濟的一面。換句話說,它可以是主張生產品的價值‧應‧當與耗費在這產品上的勞動成正比,也可以是主張‧事‧實‧上這勞動規制着價格。後一說不過大致上正確,這是洛克所承認的。他講,價值的十分之九由於勞動;但是關於其餘十分之一,他毫無表示。他說,給一切東西加上價值差異的是勞動。他舉印地安人所佔據的美洲的土地為實例,這些土地因為印地安人不事開墾,几乎不具有絲毫價值。他好像並不領會,土地這東西只要一有人‧願‧意在它上面勞動,尚未實際勞動之前,它就可以獲得價值。假如你保有一塊荒地,人家在上面發現石油,你沒在這土地上干半點活也能賣一個好價錢。他不想這種情況,卻只想到農業,在他那個時代自然如此。他贊成的小農自耕制對於像大規模開礦那樣的事情是用不上的,因為這類事情需要高價設備和大批的工人。

人對自己勞動的產品持有權利這條原則,在工業文明裡不管用。假定你在造福特汽車的一道工序裡工作,那麼總產額中哪一部分出於你的勞動,讓人該如何估計呢?又假定你受鐵道公司聘用管運輸貨物,有誰能斷定你對生產這貨物應視為有多大貢獻?由於這種種理由,所以想防止剝削勞動的那班人才放棄了各自的產品各自有權的原則,贊同其社會主義化的組織生產與分配的方法。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