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如果有人懷疑這一說法,我建議他去幾幢供出租的房屋那兒找個住處,並在找房的過程中,留心一下那些女房東,他便會發現,那些女人具有一種女性美德意識,這種意識從根本上包含着對生活的熱情的無情摧殘。他會發現,這一切的結果是心胸狹窄,氣度偏狹。合理的男子美德和合理的女子美德之間沒有什麼差別,至少沒有傳統所說的那種差別。對於女人正如對於男人一樣,熱情是幸福和健康的奧秘所在。
第十二章 愛
缺乏熱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到自己不被人愛,相反,覺得自已被人愛的感覺比其它任何東西都更能提高人的熱情。一個人感到自己不被人愛有多種原因。他也許認為自己是個可怕的人,因而沒有一個人會喜歡;他也許從孩提時代起便不得不習慣于得到比其他孩子更少的愛;或者事實上他就是一個誰也不愛的人。但是在最後這種情況下,其原因很可能在於早期不幸引起的自信心的缺乏。
感到自己不被人愛的人會因此而採取不同的態度。為了贏得別人的喜愛,他也許會不遺餘力,做出種種出人意料的親呢舉動。在這種情況下,他很可能不會成功,因為這種親眼舉動的動機很容易被對方識破,而人類天性卻偏偏容易將愛給予那些對此要求最低的人。因此,那種試圖通過樂善好施的行為追逐愛的人,最終會因人們的忘恩負義而生幻滅之感。
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試圖去購買的愛,其價值遠遠大於他給予的物質恩惠,因為實際上兩者的價格是不平等的,他反而以這種錯覺作為自己行動的基礎。另一個人,也發現自己不受歡迎,也許就會對世界報復,通過挑起戰爭和革命,或者通過運用犀利的筆桿,像斯威夫特一樣。這是一種對厄運的英勇反擊,它的性格要如此堅強,以至于可以與整個世界作對。極少有人具備如此高強的本領。
絶大多數的人,不論男女,如果感到自己不被人愛,只能陷入怯弱的失望之中,僅僅在偶然的一絲羡慕和怨恨之中嘆籲一番,於是這些人的生活變得極端的自私自利,愛的缺失使他們缺乏一種安全感,而本能地迴避這一感覺,結果造成了他們任憑習慣來左右自己的生活。對於那些使自己成為單調生活的奴隷的人來說,他們的行為大多由對冷酷的外在世界的恐懼所激起,他們以為如果他們沿著早已走過的路走下去,就能避免撞上這個世界。
比起那些在生活中總感到不安全的人來,那些帶著安全感面對生活的人要幸福得多,只要這種安全感沒有給他們帶來災難。在絶大多數的,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情況下,安全感本身有助于一個人逃脫危險,而另一個人也許會屈從于它。如果你要走過一塊狹窄的不板,而底下是萬丈深淵,如果你這時害怕了,反而比你不怕時更容易失足。生活之路也是如此。
一個無所畏懼的人當然也會遭遇到突發的災難,但在經過了一番艱苦的拚搏之後,他可能會安全無恙,毫毛本損,而另一個人則可能在荊棘之中暗自悲傷。不言而喻,這種有益的自信心具有無數的形式,有的人對高山充滿信心,有的人對大海不屑一顧,也有人在藍天上翱翔自如。然而對生活的一般自信,更多地來自人們需要多少愛就接受多少愛的習慣。我打算在本章討論的就是這一作為熱情之源的心理習慣。
是接受的愛,而不是給予的愛,才產生了這一安全感——雖然它主要來自于相互的愛。嚴格說來,不僅愛,而且敬仰也有同樣的效果。一些職業本身就能夠保證人們的敬仰,因而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如演員、牧師、演說家和政治家,越來越依賴于別人的喝彩。當他們從大眾那兒獲得了池們應得的那份讚譽,他們的生活充滿了熱情,否則,他們便會感到不快。
甚至獨處一隅、自我封閉起來。大眾的熱情對於他們來說,猶如少數人的盛情厚意之於別人。父母喜歡孩子,而孩子則將他們的愛當作自然法則來接受。雖然這種愛對於孩子的幸福至關重要,但他並不看重它。
他想像着大千世界,想像着他的歷程中的冒險,想著他長大後將碰上的奇遇。不過,總有這麼一種感覺存在於所有這些對外界關注的背後,這種感覺是:一旦災難臨頭,父母就會盡其愛心來保護他。不管出於何種原因,一個缺乏父母之愛的孩子,很可能膽小怯弱,不愛冒險,他總感到懼怕,不敢再以歡快的心情去探究外部世界。這樣的孩子可能在令人吃驚的小小年紀裡就開始了對生與死、人類的命運等問題沉思默想。
他變得性格內向,鬱鬱寡歡,以至于最後便從一種哲學或神學中尋求虛假的慰藉。世界是個亂哄哄的場所,包含着快樂之事,也包含着許多出自偶然的不愉快之事。試圖為它勾畫出一個理性的框架或模式的願望,從根本上說,乃是一種懼怕的結果,實際上就是一種廣場恐怖症或說對開闊場地的懼怕,在四周是牆的書齋裡,膽怯的學生感到很安全。如果他能夠使自己相信外部世界也是同樣地安全,那麼當他不得不走上大街時,他就會感到實在、安全。
而如果他以前得到更多的愛,他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懼怕外部世界了,也不會非得去創造一個只存在於他的信念中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