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陽明全集 - 225 / 462
古典散文類 / 王陽明 / 本書目錄
  

王陽明全集

第225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225頁

朗讀:

正目而視之,無他見也;傾耳而聽之,無他聞也。如貓捕鼠,如鷄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結,而不復知有其他,然後此志常立,神氣精明,義理昭著。一有私慾,即便知覺,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慾之萌,只責此志不立,即私慾便退;聽一毫客氣之動,只責此志不立,即客氣便消除。

或怠心生,責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責此志,即不忽;懆心生,責此志,即不懆;妒心生,責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責此志,即不忿;貪心生,責此志,即不貪;傲心生,責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責此志,即不吝。蓋無一息而非立志責志之時,無一事而非立志責志之地。故責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陽一出,而魍魎潛消也。


  

自古聖賢因時立教,雖若不同,其用功大指無或少異。《書》謂「惟精惟一」,《易》謂「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孔子謂「格致誠正,博文約禮」,曾子謂「忠恕」,子思謂「尊德性而道問學」,孟子謂「集義養氣,求其放心」,雖若人自為說,有不可強同者,而求其要領歸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則心同,心同則學同。

其卒不同者,皆邪說也。

後世大患,尤在無志,故今以立志為說。中間字字句句,莫非立志。蓋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說而合精一,則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說而合敬義,則字字句句皆敬義之功。

其諸「格致」、「博約」、「忠恕」等說,無不吻合。但能實心體之,然後信予言之非妄也。

約齋說

甲戌

滁陽劉生韶既學于陽明子,乃自悔其平日所嘗致力者氾濫而無功,瑣雜而不得其要也。思得夫簡易可久之道而固守之,乃以約齋自號,求所以為約之說于予。予曰:「子欲其約,乃所以為煩也。其惟循理乎!理一而已,人欲則有萬其殊。

是故一則約,萬則煩矣。雖然,理亦萬殊也,何以求其一乎?理雖萬殊而皆具于吾心,心固一也,吾惟求諸吾心而已。求諸心而皆出乎天理之公焉,斯其行之簡易,所以為約也已。彼其膠於人欲之私,則利害相攻,毀譽相制,得失相形,榮辱相纏,是非相傾,顧瞻牽滯。

紛紜舛戾,吾見其煩且難也。然而世之知約者鮮矣。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其知所以為約之道歟!吾子勉之!吾言則亦以煩。」

見齋說

乙亥

辰陽劉觀時學于潘子,既有見矣,復學于陽明子。嘗自言曰:「吾名觀時,觀必有所見,而吾猶懵懵無睹也。」扁其居曰「見齋」,以自勵。問于陽明子曰:「道有可見乎?」曰:「有,有而未嘗有也。

」曰:「然則無可見乎?」曰:「無,無而未嘗無也。」曰:「然則何以為見乎?」曰:「見而未嘗見也。」觀時曰:「弟子之惑滋甚矣。夫子則明言以教我乎?」陽明子曰:「道不可言也,強為之言而益晦;道無可見也,妄為之見而益遠。

夫有而未嘗有,是真有也;無而未嘗無,是真無也;見而未嘗見,是真見也。子未觀于天乎?謂天為無可見,則蒼蒼耳,昭昭耳,日月之代明,四時之錯行,未嘗無也;謂天為可見,則即之而無所,指之而無定,執之而無得,未嘗有也。夫天,道也;道,天也。風可捉也,影可拾也,道可見也。

」曰:「然則吾終無所見乎?古之人則亦終無所見乎?」曰:「神無方而道天體,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是有方體者也,見之而未盡者也。顏子則如有所立,卓爾。夫謂之如,則非有也;謂之有,則非無也。

是故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故夫顏氏之子為庶幾也。文王望道而未之見,斯真見也已。」曰:「然則吾何所用心乎?」曰:「淪於無者,無所用其心者也,蕩而無歸;滯于有者,用其心於無用者也,勞而無功。

夫有無之間,見與不見之妙,非可以言求也。而子顧切切焉,吾又從而強言其不可見,是以瞽導瞽也。夫言飲者不可以為醉,見食者不可以為飽。子求其醉飽,則盍飲食之?子求其見也,其惟人之所不見乎?夫亦戒慎乎其所不睹也已。

斯真睹也已,斯求見之道也已。」

矯亭說


  
乙亥

君子之行,順乎理而已,無所事乎矯。然有氣質之偏焉。偏于柔者矯之以剛,然或失則傲;偏于慈者矯之以毅,然或失則刻;偏于奢者矯之以儉,然或失則陋。凡矯而無節則過,過則復為偏。

故君子之論學也,不曰「矯」而曰「克」。克以勝其私,私勝而理復,無過不及矣。矯猶未免于意必也,意必亦私也。故克己則矯不必言,矯者未必能盡于克己之道也。

雖然,矯而當其可,亦克己之道矣。行其克己之實,而矯以名焉,何傷乎!古之君子也,其取名也廉;後之君子,實未至而名先之,故不曰「克」而曰「矯」,亦矯世之意也。方君時舉以「矯」名亭,請予為之說。

謹齋說

乙亥

君子之學,心學也。心,性也;性,天也。聖人之心純乎天理,故無事于學。下是,則心有不存而汩其性,喪其天矣,故必學以存其心。

學以存其心者,何求哉?求諸其心而已矣。求諸其心何為哉?謹守其心而已矣。博學也,審問也,慎思也,明辨也,篤行也,皆謹守其心之功也。謹守其心者無聲之中而常若聞焉,無形之中而常若睹焉。

故傾耳而聽之,惟恐其或繆也;注目而視之,惟恐其或逸也。是故至微而顯,至隱而見,善惡之萌而纖毫莫遁,由其能謹也。謹則存,存則明;明則其察之也精,其存之也一。昧焉而弗知,過焉而弗覺,弗之謹也已。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