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詞鑑賞 - 135 / 521
古典詞曲類 / 蘇軾等 / 本書目錄
  

宋詞鑑賞

第135頁 / 共521頁。

 大小:

 第135頁

朗讀: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複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強自振奮。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裡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

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鞦韆,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着人生哲理。


  

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牆裡、牆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  蘇軾

簌簌無風花自墮。

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

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

路盡河回人轉舵。

繫纜漁村,月暗孤燈火。

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詞題記為「暮春別李公擇」,李公擇是東坡老友,兩人都因反對新法遭貶,交情更篤。這是一首送別詞。

「簌簌無風花自墮」,寫暮春花謝,點送公擇的時節。暮春落花是古詩詞常寫之景,但東坡卻又翻出新意:花落聲籟籟卻不是被風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墜落地,好一份安閒自的情態。接着寫「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點出園林寂寞,人亦寂寞。白居易戲答劉禹錫和其《別柳枝》絶句詩,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這裡借用「柳老」寫柳絮快要落盡的時節,所謂「柳老」就是「春老」。

「櫻桃過」是寫櫻桃花期已過。正巧今送李公擇亦逢此時。東坡這期間另有《送筍芍藥與公擇》詩說道:「今日忽不樂,折盡園中花。園中亦何有,芍藥裊殘葩。

」芍藥,櫻桃,同時皆盡,而這個時候老朋友又將遠行了。花木榮枯與朋儕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時俱至,卻還是讓人難以接受。「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兩人「寂寞園林」之中話別,「相對無言」時,卻見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橫雲之變態。此時彼此都是滿懷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這份靜默。

上片主寫暮春,微露惜別之情,「照坐」之「坐」,點出話別之題旨。

「路盡河回人轉舵」:「送者岸上已走到」路盡「;行者舟中卻見舵已轉。」河回「二字居中,相關前後。船一轉舵,不復望見:」路盡「岸上人亦送到河曲處為止。岸上之路至此盡頭了,是送行送到這裡就算送到盡頭了。

」繫纜漁村,月暗孤燈火「,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漁村中宵不寐,獨對孤燈,唯有暗月相伴。這兩句,便見作者對行人神馳心繫之情。」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上句用《楚辭。招魂》中天帝遣巫陽招屈原離散之魂的故典,表達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願望。

東坡與公擇因反對新法離開京城出守外郡,情懷鬱悶,已曆數年,每思還朝,有所作為,但局面轉變,未見朕兆,他們四方流蕩,似無了期,所以有」飛魂「之嘆。」飛魂「與」楚些「是倒裝,求其語反而意奇。」我思君處君思我「,採用回文,有懇切濃至的情思,也是對前面」繫纜漁村,月暗孤燈火“的深情想象的一個照應。下片寫送別,兼及對再受重用的渴望,寫二人同情相憐,友情深厚。

●蝶戀花·密州上元  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


  
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

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詞題記為「密州上元」,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錢塘也就是杭州,蘇軾曾那裡過了三個元宵節。元宵的特點,就是「燈火」。東坡用一句「燈火錢塘三五夜」,點出燈夕的盛況。

「明月如霜」,寫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詩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圓,燈月交輝,引來滿城男女游賞,元宵節是宋代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街人遊人如織,男子歌嘯而行,好盛裝而出。

難怪東坡要寫月光「照見人如畫」了。這還是街市的遊人。至于富貴人家慶賞元宵,又另有一種排場。作者一句「帳底吹笙香吐麝」寫盡杭州城官宦人家過節的繁奢情景。

「更無一點塵隨馬」,化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句,進一步從動態寫遊人。說「無一點塵」,更顯江南氣候之清潤。

上片描寫杭州元宵景緻,詞句雖不多,卻也「有聲有色」。「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過片,用「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閙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作反襯,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作者「曾經滄海難為水」,見過了杭州上元的熱閙,再來看密州上元自覺淒清。更何況他這一次由杭州調知密州,環境和條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貧窮,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而更讓他感到「寂寞」,感到鬱鬱不樂的是這裡連年蝗旱,民不聊生。

作為一個愛民之官,他又怎能快樂開懷呢。這位剛到任年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嘆。他這上元之夜,隨意閒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舉行社祭,祈求豐年。這裡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