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小楫」即小舟是行客所乘,「夜泊」指停舟的時間,「葦村山驛」點出投宿之外乃荒村驛店。滿面風霜尤如靜湖石子,激起情感漣漪:山村夜,月明風緊,傳來羌管悠悠,吹出無限幽怨,真乃聞笛生怨。詞人這裡以設問提起,借笛聲以抒旅懷。「離愁萬緒」四字點題,揭出行客內心活動,接着以「蛩吟似織」烘托離愁。
詞人這裡借蟋蟀聲托出怨情,觸發起無限愁緒,由此引出下文。整個上片層層深入,細緻入微地勾畫了一種深邃幽遠的意境。
「為憶」之句,觸景而生情,抒寫別後思念。「憶」字寫思戀之情。以下再訴關山阻隔,魚雁難通,從而反映出內心的焦慮。「想繡閣」三句,為對方設想,伊人深居閨房,怎能體會出行客漂流天涯,「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處。
這裡委婉曲折,設想奇警比女子自訴衷腸更為感人。「楚峽」句用宋玉之典,暗指自己舊日的歡愛已散,接着轉筆歸到目前境遇,說明往昔「暮宴朝歡」都已煙消雲散,如今孤村獨坐,惟有對月自傷。末尾兩句,以景結情,遙望京華,杳不可見,但見遠峰清苦,像是聚結着萬千愁恨,「目斷」與「立盡」都是加強語氣,這幅秋景中注入強烈的感情色彩,相思之意,悵惘之情不絶如縷。
這首詞上、下片一氣貫通,渾然一體,感情起伏跌宕,把離情別苦渲染得淋漓盡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佳作。
張先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張先(
990—
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聖八年(
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
1050),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闢為通判。
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
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話》卷下)。
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
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人稱為「張三中」。後又自舉平生所得意之三詞:雲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歸朝歡》):」柔柳搖,墜輕絮無影「(《剪牡丹》),世稱」張三影“。《宋史》無傳,《宋史翼》卷二六載其事。著有《張子野詞》。
●菩薩蠻 張先
′郎還上層樓曲。
樓前芳草年年綠。
綠似去時袍。
回頭風袖飄。
郎袍應已舊。
顏色非長久。
惜恐鏡中春。
不如花草新。
張先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以感春懷人為內容的閨怨詞。它運思、謀篇方面自出機杼,別具一格,推陳出新。全詞以顏色貫穿全篇,並用以巧妙運思、穿針引線。詞之上片着眼于顏色的綠與綠之相同,使空間隔絶的近處芳草與遠方行人相連結,使時間隔絶的今日所見與夕日所見相溝通,從而使樓前景與心中情融會為一,合為詞境。
下片着眼于顏色的新舊差異,使回憶中的昔時之袍與想像中的今日之袍相對照,使身上衣與境中人相類比,使容顏之老與花草之新形成反比。起首「憶郎還上層樓曲」一句通過閨中少婦登樓望遠的視線,把她的一顆愁心送到遠方遊子的身邊。登樓望遠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多從空間落想,悵望行人此去之遠。第二句「樓前芳草年年綠」,則從時間落想,因見芳草「年年綠」而悵念行人遠行之久。
這句詞肉于淮南小山《招隱士》賦「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暗含既怨遊子不歸又盼遊子早歸的複雜意味。
上片末兩句,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個「綠」字為橋樑,從「芳草年年綠」到「綠似去時袍」,由望景過渡到懷人,感今過渡到思昔。抒情女主人公從芳草之綠生發聯想,勾起回憶,想起郎君去時所着衣袍的顏色,併進而追憶其人臨去依依、迴首相望時,衣袖隨風飄動的情景。這一細節深深印她的記憶之中,時時都會重現眼前,如今,因望見芳草綠、想到「去時袍」,當初的一幕幕又分明似眼前了。從這兩句詞,即可以想見詞中人當年別郎時的留戀,也可以想見其今日「憶郎」時的惆悵。
牛希濟《生查子》詞中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可與這兩句詞參讀,不同的是:張先詞就居者立言;牛詞則擬居者口吻以囑咐行者。
過片兩句,緊承上片的三、四兩句。詞筆不離衣袍,而又翻出新意。同樣是寫那件綠色的衣袍,但上兩句是回憶去時的袍色,這兩句是想象別後的袍色。前者把一片相思時間上拉回到過去,後者則把萬縷柔情空間上載送到遠方。
同時,這兩句又與上片第二句中的「年年」兩字遙相呼應,也是從時間落想,暗示別離之長久。正因別離已久,才會產生衣袍已舊、怕那去時耀眼的綠色已經暗淡無光的推測。又從袍之舊、色之褪,觸發青春難駐、朱顏易改之感。於是,自然引出下面「惜恐鏡中春,不如花草新」兩句,把詞意再推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