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不肖,生於僻陋之國,長於不毛之地,未嘗得睹君子雅訓、達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陳,幸傅垂覽之。丹聞丈夫所恥,恥受辱以生於世也,貞女所羞,羞見劫以虧其節也。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
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性行,遇丹無禮,為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計燕國之眾,不能敵之,曠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四海之英雄,破國空藏,以奉養之,重幣甘辭,以市于秦。
秦貪我賂,而信我辭,則一劍之任,可當百萬之師,須臾之間,可解丹萬世之恥。若其不然,令丹生無面目於天下,死懷恨於九泉,必令諸侯無以為嘆。易水之北,未知誰有,此蓋亦子大夫之恥也。謹遣書,願熟思之。
(《燕丹子》)
☆樂毅
毅,靈壽人。初仕趙,去仕魏,為魏使于燕,燕昭王以為亞卿,拜上將軍,兼佩趙相國印。以破齊功封昌國君。惠王即位,以騎劫代將,去之趙,趙封望諸君。
往來複通燕,燕趙以為客卿。
○令軍中
環畫邑三十里無入。(《史記·田單傳》:「燕之初入齊,聞畫邑人王賢,令軍中。」)
○獻書報燕王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禦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
故受命而不辭。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閒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
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魏、宋儘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鋭兵,長驅至國。
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於歷室,齊器設於寧台,薊丘之植,植於汶皇。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為愜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
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余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遁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隷,皆可以教於後世。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五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
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臣聞古之君子,交絶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
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戰國策》三十,又見《史記》,又見《新序·雜事》,小異。)
☆麴武
武姓麴,一作鞫,一作鞠,燕末為太子丹太傅。
○報燕太子書
臣聞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今太子欲滅ぉぉ之恥,除久久之恨,此實臣所當糜軀碎首而不避也。私以為智者不冀僥倖以要功,明者不苟從志以順心,事必成然後舉,身必安而後行,故廢無失舉之尤,動無蹉跌之愧也。太子貴匹夫之勇,信一劍之任,而慾望功,臣以為疏。
臣願合從於楚,並勢於趙,連衡於韓魏,然後圖秦,秦可破也。且韓、魏與秦外親內疏,若有倡兵,楚乃來應,韓、魏必從,其勢可見。令臣計從,太子之恥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慮之。
(《燕丹子》)
☆衛武公
公名和,侯子,康叔之九世孫。宣王時,殺兄共伯余而代立。及犬戎之亂,舉兵入立平王。東遷于雒,平王命為公。
在位五十五年,謚曰睿聖武公。
○耄箴
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楚語》上:「昔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于國。」)
☆衛莊公
公名蒯聵,靈公太子。以謀殺南子事露出奔宋,尋之晉,依趙鞅。以子出公輒之十二年入立。在位三年,為晉所伐,出奔。
晉師退,復入。尋為其下石圃所攻,走戎州己氏,見殺。謚曰莊公。
○戰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