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咸豐十一年正月十四日與四弟書,剿撫兼施之法,須在軍威大振之後。目下各路僅獲大捷,賊心極渙,本可廣為招撫。第撫以收其頭目,散其黨眾為上。收其頭目,準其略帶黨眾數百人為次;收其頭目,準其帶所部二三千如豐軍者,為又次,若準其仍帶全部,並盤踞一方,則為下矣,今之李兆壽踞滁、全者是也。弟可于此四等中酌度辦理。
同治元年二月初二日與沅弟書,李世忠輩暴戾險詐,最難馴馭。投誠六年,官至一品,而其黨眾尚不脫盜賊行徑。吾輩待之之法,有應寬者二,有應嚴者二。應寬者:一則銀錢慷慨大方,絶不計較,當充裕時則數十百萬擲如糞土,當窮窘時則解囊分潤,自甘困苦;一則不與爭功,遇有勝仗,以全功歸之,遇有保案,以優獎籠之。應嚴者:一則利文疏淡,往還宜稀,書牘宜簡,話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則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與百姓爭訟而適在吾輩轄境及來訴告者,必當剖決曲直,毫不假借,請其嚴加德治。應寬者,利也,名也。應嚴者,禮也,義也。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強兵,則無不可相處之悍將矣。
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與沅弟書
擇將為先,竊嘗以為無兵不足深化,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債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退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
書信:咸豐三年正月復彭申甫,大抵欲言兵事者,默揣本軍之人才,能堅守者見人?能陷陣者見人?……,咸豐十年九月初十日與沅弟書,帶勇之法,以體察人才為第一,整頓營規,講求戰守次之。
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與沅甫九弟,抑又有請者,不難於勇,而難於帶勇之人。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
不公不明,則諸勇必不悅服;不勤,則營務細巨,皆廢他不治,教第一要務在此。
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為名利而出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則怨,與同輩爭薪水,與士卒爭毫釐,故又次之。身體羸弱者,過勞則病,精神乏短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于求備,而苟閉其一,則萬不可以帶勇。故弟嘗謂帶勇須智渾勇沉之土,文經武緯之才。咸豐三年九月十七月與彭洋中·曾毓芳,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尤以習勞苦為辦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勞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咸豐十年七月初八日與沅、季二弟書,揀選將材,必求智略深之人。又須號令嚴明,能耐勞苦,三者兼全,乃為上選。《曾胡治兵語錄·將材》,大約選將以打仗堅忍為第一義,而說話直有條理,利心不可太濃,兩者亦第二義也。
書信: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三日與沅弟書,其帶勇之人,概求吾黨血性男子,有忠義之氣,而兼嫻韜鈐這秘者,與之共謀。書信:咸豐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復林源恩,軍旅之才,以樸訥安定為主,自是至論。
書信:咸豐十年九月初九日復郭嵩燾、郭昆燾,軍中須得好統領營官。統領營官,須得好真心實腸,是第一義。算路程之遠近,糧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強弱,是第二義。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雖多,調度雖難善,有效有不效,盡人事以聽天而已。《曾胡治兵語錄·將材》,弟之職分,以戰守為第一義,愛民次之,聯終上下官紳及營弁勇又次之。已屢言之矣,務望持之以恆,始終如一為要。
書信:咸豐八年四月二十三日與沅甫九弟書,軍宜多用樸實少心竅之人,則風氣易於純正,今大難之起,無一兵足供一割之用,實以官氣太重,心竅太多,漓樸散醇,真意蕩然。湘軍之興,凡官氣重心竅多者,在所斥。歷歲稍久,亦未免沾染習氣,應切戒之。《曾胡治兵語錄·誠實》,治軍之道,總以能戰為第一義。……故探驪之法,以善戰為得珠,能愛民為第二義,能協和上下官紳為第三義。書信:咸豐八年四月初九日與沅甫九弟,至於行軍之道,擇將為先。得一將則全軍振興,失一將則土氣消阻。
奏稿:咸豐元年正月初九日選奉諭旨縷陳各路軍情,念天下之稍有才智者,必思有所表見以自族異於人。同當兵勇,則思于兵勇中翹然而出其類;同當長夫,則思于長夫中翹然而出其類;同當將官,則思于將官中翹然而出其類;同為主帥,則思于眾帥中翹然而出其類。雖才智有大小、深淺之不同,其不知足、不安分,則一世。能打破此一副庸俗共有之識見,而後可與言道。
日記:咸豐十年閏三月十一日,帶勇之人,誠如來示「不苟求乎全材,宜因量以器使」,然血性為主,廉明為用,三者缺一,若失(車+倪之右)(車兀),終不能行一步也。書信:咸豐三年九月二十六日與彭洋中,楚軍水陸師之好處,全在無官氣而有血性。若官氣增一分,血性必減一分。《曾胡治兵語錄·誠實》,古來名將得士卒之心,蓋有在於錢財之外者;後世將弁,專恃糧重賞優,為牢籠兵心之具,其本為已淺矣。是以金多則奮勇蟻附,利盡則冷落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