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蜽 【申集中】【蟲字部】 蜽 【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裡養切,□音兩。【玉篇】蛧蜽。詳蛧字注。
█蜾 【申集中】【蟲字部】 蜾 【唐韻】【韻會】【正韻】□古火切,音果。【詩·小雅】螟蛉有子,蜾臝負之。【傳】蜾臝,蒲盧也。【陸璣疏】似蜂而小腰,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七日而化為其子。【揚子·法言】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臝,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
◆又【集韻】古禾切,音戈。義同。
◆又【類篇】魯果切,音裸。蟲名。螔蝓也。與蠃通。 【說文】作□。或從果。
█蜿 【申集中】【蟲字部】 蜿 【集韻】【韻會】烏丸切【正韻】烏歡切,□音剜。蟠蜿,龍蛇動也。
◆又【唐韻】【韻會】□於袁切,音鴛。蜿蜿,龍狀也。【張衡·西京賦】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蝹蝹。
◆又虎行貌。【楚辭·大招】虎豹蜿只。
◆又蜿蜒,蛇行也。【焦氏·易林】蛇行蜿蜒,不能上阪。
◆又通冤。【前漢·揚雄傳】颺翠旗之冤延。
◆又【正韻】於阮切,音苑。蜿蟮,蚯蚓。【博雅】蜿蟺,引無也。 【玉篇】一作□。
█蝀 【申集中】【蟲字部】 蝀 【唐韻】德紅切,音東。螮蝀,詳螮字注。
◆又【韻會】覩動切,音董。【正韻】多貢切,音凍。義□同。
█蝁 【申集中】【蟲字部】 蝁 【唐韻】烏各切【韻會】遏鄂切【正韻】遏各切,□音惡。【說文】虺屬。【爾雅·釋蟲】镻,蝁。【注】大眼最有毒,今淮南人呼蝁子。
◆又【唐韻古音】烏路切,音堊。義同。
█蠾 【申集中】【蟲字部】 蠾 【唐韻】之慾切【集韻】朱欲切,□音燭。蚤也。【揚子·方言】鼅鼄,自關而東,趙魏之郊或謂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語之轉也。
◆又□蠾,蠀螬。詳□字注。
◆又殊玉切,音蜀。與蠋通。
█蝗 【申集中】【蟲字部】 蝗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音黃。【說文】螽也。【陸佃雲】蝗字從皇,今其首腹背皆有王字。【禮·月令】蟲蝗為災。【前漢·文帝紀】旱,蝗。【師古注】蝗即螽也,食苗為災,今俗呼為簸鐘。【後漢·五行志】蝗蟲貪苛之所致也。【吳志·趙達傳】少從單甫受學,治九宮一算之術,至計飛蝗,射隱伏,無不中效。
◆又【唐韻古音】戶盲切,音橫。《演春秋繁露》云:徽州稻苦蟲害,俗呼橫蟲。
◆又【韻會】戶孟切,橫去聲。義同。
█蝘 【申集中】【蟲字部】 蝘 【唐韻】【集韻】□於殄切,音偃。【詩·大雅】如蜩如螗。【傳】螗,蝘也。【疏】蟬屬也。草木疏云:一名蛁蟟,青徐謂之螇螰,楚人謂之蟪蛄,秦燕謂之蛥蚗,或名之蜓蚞。郭云:俗呼為胡蟬,江南謂之螗蛦,互詳蜩、蟬二字注。
◆又蝘蜓。【爾雅·釋魚】蜥蜴,蝘蜓。【揚雄·解嘲】執蝘蜓而嘲龜龍,不亦病乎。【注】說文曰: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蜴。【古今注】蝘蜓一名龍子,一曰守宮,一曰蛇醫,大者長三尺,其色黑紺者善螫人。一名黑螈,一名綠螈也。【廣韻】《博物誌》:蝘蜓即守宮,以器養之,食以硃砂,體盡赤,重七斤,擣萬杵,以□女人體,終身不滅。淫則□滅,故號守宮。漢武試之,驗。互見蜥字注。
◆又【集韻】隱幰切,音匽。義同。 或作□。考證:〔【爾雅·釋蟲】蜥蜴,蝘蜓。〕 謹照原書釋蟲改釋魚。
█蝙 【申集中】【蟲字部】 蝙 【唐韻】布□切【集韻】【韻會】□眠切,□音邊。【說文】蝙蝠也。【爾雅·釋鳥】蝙蝠,服翼。【注】齊人呼為蟙□,或謂之仙鼠。【揚子·方言】自關而東,蝙蝠謂之服翼,或謂之飛鼠,或謂之老鼠,或謂之□鼠。【李白詩序】荊州清溪有乳穴,穴中玉泉交流,有蝙蝠千歲,體白如銀。【焦氏·易林】蝙蝠夜藏,不敢書行。【韓愈詩】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昬到寺蝙蝠飛。
◆又【集韻】蒲眠切,音胼。【類篇】魚名。
█蝚 【申集中】【蟲字部】 蝚 【唐韻】如由切【集韻】而由切,□音柔。蟲名。【爾雅·釋蟲】蝚,蛖螻。【注】蛖螻,螻蛄類。【又】蛭蝚至掌。【注】未詳。
◆又蝚蠕,國名。【晉書·馮跋載記】蝚蠕勇斛律遣使求跋女,跋許之。
◆又【集韻】奴刀切,音峱。與獶、猱同。貪獸也。【前漢·司馬相如傳】蛭蜩玃蝚。【師古注】今所為戎皮,為案褥者也。考證:〔【爾雅·釋蟲】蝚,蠬螻。【注】蠬螻,螻蛄類。〕 謹照原文兩蠬字□改蛖。
█蝛 【申集中】【蟲字部】 蝛 【唐韻】【韻會】□於非切,音威。蛜蝛。詳蛜字注。
█蝜 【申集中】【蟲字部】 蝜 【集韻】扶缶切,音婦。□蝜,蟲名。
◆又【玉篇】蝜□蟲,大如蜆,有毒。
◆又【柳宗元·蝜蝂傳】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取,卬其首負之,雖困劇不止。
█蝝 【申集中】【蟲字部】 蝝 【唐韻】與專切【集韻】余專切,□音沿。【爾雅·釋蟲】蝝,蝮蜪。【注】蝗子未有翅者。【春秋·宣十三年】冬蝝生。【注】以冬生,過寒而死,故不成螽。【劉歆雲】蚍蜉子也。【說苑】蠹蝝仆柱樑。
◆又【集韻】兪絹切,緣去聲。義同。
◆又馨兗切,音□。同蠉。井中小蟲。
█蝞 【申集中】【蟲字部】 蝞 【唐韻】【集韻】□明祕切,音媚。【廣韻】蝞似蝦,寄生龜殻中,食之益人顏色。【郭璞·江賦】蜦□鱟蝞。【注】蝞,食之顏色有愛媚。【唐書·廢后王氏傳】武才人誣後與母挾蝞道蠱上,帝信之,下詔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