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學考 - 4 / 27
中國哲學類 / 佚名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經學考

第4頁 / 共27頁。

經名昉自孔子,經學傳于孔門。《韓非子顯學篇》云:「孔子之後,儒分為人,有子張氏、子思氏、顏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孫氏、樂正氏之儒。」陶潛《聖賢群輔錄》云:「顏氏傳《詩》,為諷諫之儒;孟氏傳《書》,為疏通致遠之儒;漆雕氏傳《禮》,為恭儉莊敬之儒;仲良氏傳《樂》,為移風易俗之儒;樂正氏傳《春秋》,為屬辭比事之儒;公孫氏傳《易》,為潔靜精微之儒。」諸儒皆不傳,無從考其家法;可考者,惟卜氏子夏。洪邁《容齋隨筆》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為與他人不同矣。于《易》則有《傳》。于《詩》則有《序》。而《毛詩》之學,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傳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傳曾申,五傳而至大毛公。于《禮》則有《儀禮喪服》一篇,馬融王肅諸儒多為之訓說。于《春秋》所云不能贊一辭,蓋亦嘗從事于斯矣。公羊高實受之於子夏。榖梁赤者,《風俗通》亦云子夏門人。于《論語》,則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後漢徐防上疏曰:『《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斯其證雲。」朱彞尊《經義考》云:「孔門自子夏兼通《六藝》而外,若子木之受《易》,子開之習《書》,子輿之述《孝經》,子貢之問《樂》,有若、仲弓、閔子騫、言游之撰《論語》;而傳《士喪禮》者,實孺悲之功也。」

《韓非子》言八儒有顏氏;孔門弟子,顏氏有八,未必即是子淵。八儒有子思氏;《子思》二十三篇列《漢志》儒家,今亡。沈約謂《禮記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然則《坊記》、《表記》、《緇衣》之「子言之」、「子曰」,或即子思子之言,故中有引《論語》一條。後人以此疑非孔子之言;解此,可無疑矣。諸篇引《易》、《書》、《詩》、《春秋》,皆可取證古義。劉瓛以《緇衣》為公孫尼子所作,沈約以《樂記》取《公孫尼子》,或即八儒之公孫氏歟?《曾子》十八篇,《漢志》列儒家,今存十篇于《大戴禮記》中:《曾子立事》弟一,《曾子本孝》弟二;《曾子立孝》弟三,《曾子大孝》弟四,《曾子事父母》弟五,《曾子•制言上》弟六,《曾子制言中》弟七,《曾子•制言下》弟八,《曾子•疾病》弟九,《曾子•天員》弟十。中引經義,皆極純正;《天員篇》尤足見大賢之學無不通雲。「單居離問于曾子曰:『天員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謂員,下首之謂方。如誠天員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據曾子說,謂員謂方,謂其道,非謂其形。方員同積,員者不能掩方之四角。今地為天所掩,明地在天中。天體渾員,地體亦員,與地球之說合。《周髀算經》、《黃帝內經》皆言地員,非發自西人也。


  

《史記•儒林傳》曰:「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趙岐謂孟子通《五經》,尤長於《詩》、《書》。今考其書,實于《春秋》之學尤深。如雲「《春秋》,天子之事」、「其義則丘竊取」之類,皆微言大義。惜孟子《春秋》之學不傳。《群輔錄》雲樂正氏傳《春秋》,不知即孟子弟子樂正克否。其學亦無可考。惟荀卿傳經之功甚巨。《釋文序錄》《毛詩》,一云:「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則《毛詩》為荀子所傳。《漢書楚元王交傳》「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詩》于浮丘伯。伯者,孫卿之門人。」《魯詩》出於申公,則《魯詩》亦荀子所傳。《韓詩》今存《外傳》,引《荀子》以說《詩》者,四十有四,則《韓詩》亦與《荀子》合。《序錄》「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衛人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椒傳趙人虞卿。卿傳同郡荀卿。」則《左氏春秋》,荀子所傳。《儒林傳》云:「瑕丘江公受《榖梁春秋》及《詩》于魯申公。」申公為荀卿再傳弟子,則《榖梁春秋》亦荀子所傳。《大戴曾子立事篇》載《荀子修身》、《大略》二篇文,《小戴樂記》、《三年問》、《鄉飲酒義篇》載《荀子•禮論》、《樂論》篇文,則二戴之《禮》亦荀子所傳。劉向稱荀卿善為《易》,其義略見《非相》、《大略》二篇。是荀子能傳《易》、《詩》、《禮》、《樂》、《春秋》,漢初傳其學者極盛。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