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文選 - 345 / 483
古典散文類 / 林則徐等 / 本書目錄
  

晚清文選

第345頁 / 共483頁。

 大小:

 第345頁

朗讀:

一曰諧聲音。名物制度,有義可尋,雖有異同,猶可稽考。地名人名,有音無義,尤為混雜。西人語言,佶屈聱牙,急讀為一音,緩讀為二三音。且齊人譯之為齊音,楚人譯之為楚音。故同一名也,百人譯之而百異。即一人譯之,而前後或互異。《瀛寰志略》中所載國名之歧,多至不可紀極。宜將羅馬字母編為一書,自一字至十數字,按字排列,注以中音。外國用英語為主。以前此譯書,多用英文也。中國以京音為主,以天下所通行也。自茲以後,無論以中譯西,以西譯中,皆視此為本,即一二音不盡符合,不得擅改,以歸劃一。此書若成,可與名物之書相輔而行。譯者讀者,俱有所據。若將此二書呈之譯署,請旨頒行,飭令各省譯局及私家撰述一體遵照,尤為利便。此二者,譯書之根本也。若譯書之人,必兼通中西文而後。可其有專精西文者,可以文士輔之。傳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必使所譯之書,質而不流于俗;博而不傷于誕,文義可觀,又無失原書之意。庶亦牖人心,開風氣之一助也夫。

☆汪康年○中國自強策


  

事至今日,危迫極矣,挫于倭,迫于俄,侮辱于英,教案蜂起,回匪蠢動,兵變民變之事,不一而足。而瓜分中國之說,西報屢載之,西人屢言之,雖至愚之人,亦知其殆。然而廟堂無定策,中外無定議,舊弊未一除,新猷未一布,則非安於不為,即以為無策也。夫安於不為,則無論矣,以為無策,則未然也。夫中國在今日,猶以一羊處群虎之交,曾不足以累其爪牙。然而不遽動者,群雄角力,未有所歸,故艱于發難。又無端戕人命,敗商務,又西人所不欲為。故猶遲回以待之。我苟能自振,則西人之於我,亦猶其于日本耳。惟我永不自振,則彼惟恐為人所得,必將爭先以取之。然則我國振興之政,不于今日,則無及矣。夫中國利之宜興,弊之宜除,誰不知之。而卒為定論者,蓋食于弊者太多,則必多為之說以亂之,多出其途以撓之。蓋非不明不強之患,而由於權無所歸,則無人焉,為發光與力之地也。

夫國朝承明之後,懲于擅權朋黨之禍,故執政之臣,名曰軍機大臣。人多而權不一,但能唯諾于上前,而不能堅持其意也。但能恭擬諭旨,而不能自發號令也。然則苟欲聚其權,以辦庶務,舍立相莫由矣。顧今日而驟然立相,竊恐但有牽掣阻礙之苦,而無行權決策之效,則非先立議院不可矣。或曰:立相則不免擅權之慮,開議院則權在下,且散而不合,徒滋論議,於事非便。不知有議院以與相相持,則相不能擅權。議院之人多矣,且有議事舉人之權,而無行事之權,雖在下何病?又議院論雖不一,西例必擇其多者從之,何囂雜之患?且凡事初行,必多漏略,要在隨時審正耳。若其成規,則西人之議院章程,可擇而行也。

至于開辦維新之政,則有三大端焉。一曰齊天下之論。今天下之論,至不一矣,政府不擇而用之,或朝暮更易,或南北互異,必當論定一格,以便施行。一曰慰天下及各國之望。維新之政,中國望之,不應則離,西國望之,不應則侮。宜明詔天下,以舍舊從新之故,而與各國立力保太平之約,並方便予以權利,且聘其賢豪,與之參定法制,則中外始有更新之望矣。三曰安天下官吏士兵之心。維新政行,則宗室旗丁,冗員士人,胥吏軍士,皆有失所之慮。始而以言語相煽惑,繼而以全力相阻撓。宜預籌安插之法。宗室旗丁除作當官兵外,或予以利益,或弛其禁防,新改立之官,除總理之人,必拔用能者,其餘仍以舊官依班敘補。學校新設,必十年方能選用。則從前士人在十年之內,仍可補官。胥吏軍士汰剩者,可補充諸役。如此則各人無失業之憂,即新政無阻撓之患矣。然此但言開辦之大要,而未及其所行之事也。

○中國自強策


  

中國自古獨立於亞洲之中,而其外皆蠻夷視之。素以君權為主,務以保世滋大力宗旨。故其治多禁防遏抑之制,而少開拓擴充之意。君恐臣之侵其權,故不使之有纖毫之權。恐臣下之結黨,故務散其黨,牽制之使不得行其志,錮蔽之使不得極其聰,以天命怵之,以鬼神懼之。臣下承之以諱飭為能,以敷衍為工,以趨避諉卸為巧。其於民也,但以壓制欺嚇為事,無復有誠意以相孚。故吏習于弊混,民安於刁玩,士成於陋劣,兵貫于嘩漬。其齊民皆以閉戶不與外事為秘策,以積財遺子孫為得計。故上下之大弊不出四事,曰詢私,曰惡直,曰崇虛,曰耽逸。循習至久,全國之民,皆失自主之權,無相為之心。上下隔絶,彼此相離,民視君父如陌路,視同國若途人。夫民之弱與離,君所欲也,積至今數千年,乃受其大禍。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