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舊五代史》 - 108 / 447
中國古代史類 / 薛居正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舊五代史》

第108頁 / 共447頁。

戊寅,以樞密使安重誨兼領襄州節度使。制下,重誨之黨謂重誨曰:「襄州地控要津,不可乏帥,無宜兼領。」重誨即自陳退,許之。以左金吾大將軍張遵誨為西京副留守、知留守事。辛巳,以衛尉卿李懌為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壬午,以前蔚州刺史張溫為振武留後,以左右廂突陣指揮使康義誠為汾州刺史,以左右廂馬軍都指揮使索自通為忻州刺史。尚父、吳越國王錢鏐遣使進金器五百兩、銀萬兩,綾萬匹謝恩,賜玉冊、金印。初,同光季年,鏐上疏密求玉冊、金印,郭崇韜進議以為不可,而樞密承旨段徊受其重賂,贊成其事,莊宗即允其請,至是故有貢謝。甲申,幽州節度使、檢校太保李紹斌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複姓名為趙德鈞。乙酉,詔百官朔望入閣,賜廊下食。自亂離已前,常參官每日朝退賜食于廊下,謂之「廊餐」。乾符之後,百司經費不足,無每日之賜,至是遇入閣即賜之。《五代會要》:明宗初即位,命百官五日一起居,李琪以為非故事,請罷之。惟每月朔望日合入閣賜食。至是宣旨,朔望入閣外,仍五日一起居,遂為定式。

六月戊子,前襄州節度使李紹珙起複,依前襄州節度使,仍複本姓名曰劉訓。以皇子河中留後從珂為河中節度使,百僚表賀。以翰林承旨、兵部尚書、知制誥盧質為檢校司空,充同州節度使。己丑,以使部尚書、判太常卿事李琪為御史大夫;以禮部尚書崔協為太常卿、判吏部尚書銓事;以御史中丞崔居儉為兵部侍郎;以太子賓客蕭頃為禮部尚書。中書奏:「請以九月九日皇帝降誕日為應聖節,休假三日。」從之。故忠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兼尚書令、齊王張全義贈太師,以前尚書右丞崔沂為尚書左丞。丙申,新州留後張庭裕、雲州留後高行珪並正授本軍節度使。丁酉,詔曰:「四夷來王,歷代故事,前後各因強弱,撫制互有典儀。大蕃須示于威容,即于正衙引對;小蕃但推于恩澤,仍于便殿撫懷。憲府奏論,禮院詳酌,皆征故實,咸有明文。正衙威容,未可全廢;內殿恩澤,且可常行。若遇大蕃入朝,即準舊儀,于正殿排比鋪陳立仗,百官排班,于正門引入對見。」時百僚入閣班退後,卻引對朝貢蕃客,御史大夫李琪奏論之,下禮院檢討,而降是命焉。


  

戊戌,樞密使安重誨加檢校太保,行兵部尚書事如故。以太子詹事劉岳為兵部侍郎,以太子右庶子王權為戶部侍郎,以太子左庶子任贊為工部侍郎。庚子,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尚書令、南平王高季興加守太尉、兼尚書令,澤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孔勍加兼侍中。汴州屯駐控鶴指揮使張諫等謀叛伏誅,以樞密使孔循權知汴州軍州事。甲辰,樞密使孔循加檢校太保、守秘書監,依前充使。己巳,秘書少監姚顗為左散騎常侍,以太子左諭德陸崇為右散騎常侍,以兵部郎中蕭希甫為左諫議大夫,前幽州節度判官呂夢奇為右諫議大夫,以鄴都副留守孫岳為潁州團練使。詔曰:「古者酌禮以制名,懼廢於物;取其難犯而易避,貴便于時。況‘征’‘在’二名,抑有前例。以太宗文皇帝自登寶位,不改舊稱,時即臣有世南,官有民部,靡聞曲避,止禁連呼。朕猥以眇躬,托於人上,止遵聖范,非敢自尊。應文書內所有二字,但不連稱,不得迴避。如是臣下之名,不欲與君親同字者,任自改更。」丁未,中書門下奏:「京城潛龍舊宅,望以至德宮為名。」從之。

戊申,夏州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加食邑一千戶。以延州留後高允韜為延州節度使,以利州節度觀察留後張敬詢為利州節度使。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孟知祥加檢校太傅、兼侍中,劍南東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董璋加檢校太傅。壬子,鳳翔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李從嚴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汴州知州孔循奏,召集謀亂指揮使趙虔已下三千人並族誅訖。甲寅,以晉州留後符彥超為北京留守,以鎮州副使王建立為鎮州留後,以右龍武統軍安崇阮為晉州留後。荊南節度使高季興上言「夔、忠、萬三州,舊是當道屬郡,先被西川侵據,今乞卻割隷本管。」詔可之。其夔州,偽蜀先曾建節,宜依舊除刺史。《通鑒考異》引《十國紀年荊南史》:天成元年二月壬辰,請忠、夔、萬州及雲安監隷本道,莊宗許之。詔命未下,莊宗遇弒。六月壬辰,王表求三州,明宗許之。


  
秋七月乙卯朔,以太原舊宅為積慶宮。庚申,契丹、渤海國俱遣使朝貢。甲子,詔割韓城、郃陽兩縣屬同州。誅滑州左右崇牙及長劍等軍士數百人,夷其族,作亂故也。其都校于可洪等相次到闕,亦斬于都市。丁卯,以偽蜀守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晉國公王諧為檢校司空、守陵州刺史,以虢州刺史石潭為耀州團練使。辛未,詔:「諸道節度、刺史、文武將吏,舊進月旦起居表,今後除節度、留後、團練、防禦使,惟正、至進賀表,其四孟月並且止絶。」甲戌,中書門下上言:「宣旨令進納新授諸道判官、州縣官官告敕牒,只應宣賜。準往例,除將相外,並不賜官告,即因梁氏起例,凡宣授官,並特恩賜。臣等商量,自兩使判官令錄在京除授者,即于內殿謝恩,便辭赴任,不更進納官告,判司主簿,不合更許朝對。敕下後,望準舊例處分。」從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