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舊五代史》 - 89 / 447
中國古代史類 / 薛居正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舊五代史》

第89頁 / 共447頁。

己亥,宴勛臣于崇元殿,梁室故將咸預焉。帝酒酣,謂李嗣源曰:「今日宴客,皆吾前日之勍敵,一旦同會,皆卿前鋒之力也。」梁將霍彥威、戴思遠等皆伏陛叩頭,帝因賜禦衣、酒器,盡歡而罷。齊州刺史孟璆上章請死,詔原之。璆初事帝為騎將,天祐十三年,帝與劉鄩莘縣對壘,璆領七百騎奔梁,至是來請罪。帝報之曰:「爾當吾急,引七百騎投賊,何面目相見!」璆惶恐請死,帝恕之。未幾,移貝州刺史。

庚子,帝畋于汴水之陽。十一月辛丑朔,有司奏:「河南州縣見使偽印,望追毀改鑄。」從之。以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左金吾上將軍兼領左龍武軍事、汾州刺史李存渥為滑州節度使,加特進、同平章事;以雜指揮散員都部署、特進、檢校太傅、忻州刺史李紹榮為徐州節度使;以滑州兵馬留後、檢校太保李紹欽為兗州節度使。壬寅,鳳翔節度使、秦王李茂貞遣使賀收復天下。癸卯,河中節度使、西平王硃友謙來朝。乙巳,賜友謙姓,改名繼麟,帝令皇子繼岌兄事之。以捧日都指揮使、博州刺史康延孝為鄭州防禦使、檢校太保,賜姓,名繼琛。以宋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平章事袁象先依前為宋州節度使,仍賜姓,名紹安。以許州匡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溫韜依前許州節度使,仍賜姓,名紹沖。


  

丁未,日南至,帝不受朝賀。戊申,中書門下上言:「以朝廷兵革雖寧,支費猶闕,應諸寺監各請置卿、少卿監、祭酒、司業各一員,博士二員,余官並停。唯太常寺事關大禮,大理寺事關刑法,除太常博士外,許更置丞一員,其王府及東宮官、司天五官正、奉禦之屬,凡關不急司存,並請未議除授。其諸司郎中、員外應有雙曹者,且置一員。左右常侍、諫議大夫、給事中、起居郎、起居舍人、補闕、拾遺,各置一半。三院御史仍委御史中丞條理申奏。其停罷朝官,仍各錄名銜,具罷任時日,留在中書,候見任官滿二十五個月,並據資品,卻與除官。其西班上將軍已下,仍望宣示樞密院斟酌施行。」從之。時議者以中興之朝,事宜恢廓,驟茲自弱,頓失物情。己酉,詔:應隨處官吏、務局員僚、諸軍將校等,如聞前例,各有進獻,直貢章奏,不唯褻黷于朝廷,實且傍滋于誅斂,並宜止絶,以肅化風。又詔:左降均州司馬劉岳,有母年逾八十,近聞身故,準故事許歸,候三年喪服闋,如未量移,即卻赴貶州。

壬子,詔取今月二十四日幸洛京,以十二月二十三日朝獻太微宮,二十四日朝獻太廟,二十五日有事于南郊。癸未,中書門下奏:「應隨駕及在京有帶兼官者,並望落下,只守本官。」從之。乙卯,以特進、檢校太傅、開封尹、判六軍諸衛事、充功德使王瓚為宣武軍節度副使,權知軍州事。丁巳,以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丞趙光允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以朝散大夫、禮部侍郎韋說守本官、同平章事;以吏部侍郎、史館修撰、判館事盧文度為兵部侍郎,充翰林學士;以右散騎常侍、充宏文館學士、判館事馮錫嘉為戶部侍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以翰林學士、守尚書膳部員外郎劉昫為比部郎中、知制誥,依前充職;以扈鑾書制學士、行尚書倉部員外郎趙鳳為倉部郎中、知制誥,充翰林學士;以左拾遺于嶠守本官,充翰林學士。戊午,以中書侍郎、平章事豆盧革判租庸使,兼諸道鹽鐵、轉運等使。新羅王金樸英遣使貢方物。


  
己未,以洛京留守、判六軍諸衛事、守太尉、兼中書令、河南尹、魏王張全義為檢校太師、守中書令,余如故;以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守中書令、渤海王高季興依前檢校太師、守中書令,余如故。庚申,以工部尚書、真定尹、北都副留守、知留守事任圜為檢校吏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充成德軍節度使行軍司馬,知軍府事。安義軍節度使李繼韜入見待罪,詔釋之。辛酉,以宣化軍留後、檢校太傅戴思遠權知青州軍州事,檢校司空、左監門上將軍安崇阮並檢校舊官,卻複本任;以鎮國軍留後、檢校太傅霍彥威為保義軍節度留後;以權知威化軍留後、檢校司徒高允貞權知鎮國軍留後;以權知河陽留後、檢校太保張繼業依前權知河陽留後;以鄜延兩鎮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西平王高萬興依前鄜、延節度使,仍封北平王;襄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平章事孔勍依前襄州節度使,余如故。以永平軍節度使、行大安尹、檢校太保張筠為西都留守、行京兆尹;以晉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劉,邠州節度使、檢校太保韓恭,安州節度使、檢校太保硃漢賓,並檢校舊官,卻複本任。壬戌,以左金吾衛大將軍史敬熔為左街使,右金吾衛大將軍李存確為右街使。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