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史演義 - 101 / 310
古典小說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宋史演義

第101頁 / 共310頁。

安石父益都,雖官員外郎,究沒有甚麼通顯,他思借重巨閥,遂虛心下氣,與韓、呂二族結交。韓絳及弟維,與呂公著皆友安石,代為標榜。維嘗為潁邸記室,每講誦經說,至獨具見解處,必謂此系故友王安石新詮,並非維所能發明,神宗記憶在心,嗣遷韓維為右庶子,維舉安石自代。雖未見實行,在神宗一方面,已不啻大名貫耳。既得即位,即召令入都。安石高臥不起,神宗再擬徵召,乃語輔臣道:「安石歷先帝朝,屢召不至,朝議頗以為不恭。今又不來,莫非果真有病,抑系有意要求呢?」曾公亮遽答道:「安石真輔相才,斷不至有欺罔等情。」神宗方纔點首,忽一人出班奏道:「臣嘗與安石同領群牧,見他剛愎自用,所為迂闊,倘或重用,必亂朝政。」第一個料到安石。神宗視之,乃是新任參知政事吳奎,鄭重點名。便怫然道:「卿也未免過毀了。」奎復道:「臣知而不言,是轉負陛下恩遇呢。」神宗默然。退朝後,竟頒詔起用安石,命知江寧府。安石直受不辭,即日赴任。曾公亮復力薦安石,足勝大任。看官道公亮力薦,料不過器重安石,誤信人言,其實他卻另有一段隱情:他與韓琦同相,資望遠不及琦,所有國家大事,都由琦一人獨斷,自己幾同伴食,所以於心不甘,陰欲援用安石,排間韓琦;可巧神宗意中,亦因琦執政三朝,遇事專擅,未免有些芥蒂。學士邵元,中丞王陶,本是潁邸舊臣,又從中詆毀韓琦。琦內外受軋,遂上書求去。神宗得書,一時不好準奏,只得優詔輓留。會因英宗已安葬永厚陵,廟謚一切,均已辦妥,琦復請解職。神宗未曾批答,一面卻召入安石,命為翰林學士。琦已窺透神宗意旨,索性連章乞休,每日一呈。果然詔旨下來,授琦司徒兼侍中,出任武勝軍節度使,兼判相州。琦奉旨陛辭,神宗向他流淚道:「侍中必欲去,朕不得已降制了。但卿去後,何人可任國事?」假惺惺做什麼?琦對道:「陛下聖鑒,當必有人。」神宗道:「王安石何如?」情已暴露。琦復道:「安石為翰林學士,學問有餘,若進處輔弼,器量不足。」平允之論,莫過於此。神宗不答,琦即告辭而去。未幾,吳奎亦出知青州,越年病歿。奎,北海人,喜獎善類。少甚貧,及貴,亦仿範文正故事,買田為義莊,所有祿俸,盡賙族黨。歿後,諸子至無屋以居,時人稱為清白吏子孫。神宗以韓、吳並罷,擢張方平、趙 參知政事,呂公弼為樞密使,韓絳、邵元為樞密副使。 曾出知成都,召回諫院,未曾就職省府,驟命參政,幾成宋朝創例,群臣以為疑。及 入謝,神宗面諭道:「朕聞卿匹馬入蜀,一琴一鶴,作為隨從,為治簡易,想亦如此。朕所由破格錄用呢。」 頓首道:「既承恩遇,敢不儘力!」自是 竭誠圖報,遇有要政,無不盡言。惟張方平未洽眾望,御史中丞司馬光,奏言方平位置不宜,神宗不從,且罷光中丞職,令為翰林學士。曾公亮覆議擢王安石,方平亦力言不可。第二個料到安石。旋方平丁父艱去位,時唐介復入為御史,遷任三司使,神宗因令他參政,繼方平後任,惟心中總不忘安石。熙寧改元,即令安石越次入對,神宗問治道何先?安石答稱:「須先擇術。」神宗復道:「唐太宗何如?」安石道:「陛下當上法堯舜,何必念及唐太宗。堯舜治天下,至簡不煩,至要不迂,至易不難,不過後世君臣,未能曉明治道,遂說他高不可及。堯亦人,舜亦人,有甚麼奇異難學呢?」語大而誇。神宗道:「卿可謂責難於君,但朕自顧眇躬,恐不足副卿望,還願卿盡心輔朕,共圖至治!」已經着迷。安石道:「陛下如果聽臣,臣敢不盡死力!」言畢乃退。

一日,侍講經筵,群臣講訖,陸續散去。安石亦擬退班,由神宗命他暫留,且特賜旁坐。安石謝坐畢,神宗乃道:「朕閲漢、唐歷史,如漢昭烈必得諸葛亮,唐太宗必得魏徵,然後可以有為。亮、征二人,豈不是當日奇才麼?」安石抵掌道:「陛下誠能為堯、舜,自然有皋、夔、稷、契,誠能為高宗,自然有傅說,天下甚大,何材沒有?諸葛亮、魏徵還是不足道呢!但恐陛下擇術未明,用人未專,就是有皋、夔、稷、契、傅說等人,亦不免為小人所擠,卷懷自去囉。」居然以古人自命,且語意多半要挾,其私可知。神宗道:「歷朝以來,何代沒有小人?就是堯、舜時候,尚不能無四凶。」安石道:「能把四凶一一除去,才得成為堯、舜。若使四凶得逞讒慝,似皋、夔、稷、契諸賢,怎肯與他同列,合流同污呢?」這一席話,說得神宗很是感動,至安石退後,尚嘉嘆不置。於是這位堅僻自是的王介甫,遂一步一步的,跨入省府中去了。當時朝野人士,除吳奎、張方平、韓琦外,尚謂安石多才,定有一番幹濟,惟眉山人蘇洵,已作一篇辨姦論,隱斥安石。還有知洛川縣李師中,當安石知鄞縣時,已說他眼內多白,貌似王敦,他日必亂天下。這兩人事前預料,才不愧先知哩。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