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244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244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244頁

朗讀:

其坡突石,皆金沙燁燁yè閃閃發光,如雲母堆疊,而黃映有光。時日色漸開,躡其上,如身在祥雲金粟中也。一上二里,逾其頂,望其西又闢一界,有尖山獨聳,路出其間,乃望之而趨。西向漸下,三里,抵塢中,有水自南峽中來,至此繞塢東北去。其水不深而闊,路北數十家,倚河東岸。由其南渡河而西,其處木棉萁jī樹幹有高一丈餘者,雲兩三年不凋。有枯澗自西來,其中皆流沙沒足,兩傍俱回崖亙壁,夾峙而來,底無滴水,而沙間白質皚皚,如嚴霜結沫,非鹽而從地出,疑雪而非天降,則硝之類也。路當從澗底直入,諸僧之前驅者,誤從南坡躡嶺上。上一里,見其路愈南,而西尖在西,知其誤,乃與僧西北望澗底攀崖下墜。一里,復循底西行,見壁崖上懸金丸纍纍,如彈貫叢枝,一墜數百,攀視之,即廣右所見顛茄也。

《志》云:「枝中有白漿,毒甚,土人煉為弩藥,著物立斃。」行澗底二里,其底轉自西北來,路乃從西南躡嶺。一里半,盤嶺頭西出,又一里半,西南下坡。其處開壑灣環而北,涉壑底而西,不見有水。半裡,循西坑入,見石峽中有水潺潺,其峽甚逼,水亦甚微。


  

一里,其峽有自南流而出者,下就涉之。其流之側,有窞dàn深坑如半匏hù即葫蘆,仰東崖下,涵水一盂,不流不竭,亦瀦水之靜而有常,不與流俱汩者也。涉細流西上,逾坡半裡,有植木為坊者,上書「黔府官莊」。西下半裡,有數家在坡北,其壑亦灣環而北,中有田塍數十畦,想即石峽之上流,得水如綫,遂開此畦,所謂「黔府莊田」是也。時諸僧未及攜餐,令其徒北向彞家覓火。余輩隨大道繞其南而西,一里,又有木坊在西坡,書亦如前,則其西界也。從此西下,又涉一枯澗,遂西上嶺,其上甚峻。前乞火僧攜火至,而不得泉,莫能為炊。上嶺二里,盤峽而西,又半裡,轉而南,半裡,一坪北向,環窪中亦無水,余乃出所攜飯分啖之。

隨坪稍南,半裡,復西上,其上愈峻。二里,登岡頭,以為逾嶺矣,而不知其上乃東垂之脊也。望西尖尚在其北,隔一深坑甚遙,西尖又有南北二橫山亙其兩頭,又自成一界焉。從脊向西行二里半,又南轉峽上,循而環之,又西北上,再陟峻嶺。二里,登岡頭,又以為逾嶺矣,而其上猶東垂之脊也。又從脊西向行,於是脊兩旁皆深墜成南北壑,壑蟠空于下,脊端突起於外,西接橫亙之界,樹叢石錯,風影颯颯動人,疑是畏途。

時肩擔者以陟峻難前,顧仆以體弱不進,余隨諸僧後,屢求其待之與俱,每至一嶺,輒坐待久之,比至,諸僧復前,彼二人復後。余心惴惴,既恐二人之久遲于後,又恐諸僧之速去于前,屢前留之,又後促之,不勝惶迫,愈覺其上不已也。

從脊行三里,復從嶺西上一里,遂陟橫亙南山之北巔。其巔與中突之尖,南北相對,上有石疊垣橫界,是為元謀東界、大姚西界,即武定、姚安二府所分壤處也。路由其間,登巔之絶處,則有盤石當頂,於是從南橫之巔,南向陟其脊,東瞰元謀,西瞰爐頭,兩界俱從屐底分塢焉。南行脊上二里,西向下二里,路側漸墜成峽,石坎纍纍,尚元滴水。歷石坡直下,一里,抵峽中。峽西又有回岡兩重,自東北而蟠向西南。

於是涉峽盤岡,再逾坡兩重,共七里,乃西南下嶺。

一里,始及其麓,其塢乃南北大開,中有溪界之,望見滇西有大聚落,是為爐頭。時諸僧已饑,且日暮,急於問邸,遂投東麓下草廬家宿。

初七日土人言,自爐頭往獨木橋,路止四十里,不及官莊來三之一。余信之。時顧仆奄奄,諸僧先飯而去,余候顧仆同行。是早陰翳如昨,西望爐頭大村行。半裡,渡一北流溪,又西一里余,直抵西界山麓。又有一溪頗大,自南峽中來,渡之,北上崖,即爐頭大村也。其溪環村之前,轉而北去。

爐頭村聚頗盛,皆瓦屋樓居,與元謀來諸村迥別。

其西復有山斜倚,循其東麓西南溯流行,三里,逾一東突之坡,乃南下。半裡,涉塢,一里,又南涉坡而上。其坡自西而東突,與北坡東向,環成中塢,溪流北注于前,田塍環錯于內。


  
陟南坡一里,見溪東又盤曲成田,倚東山為塢。由坡西南行一里,下坡,溪自北而南,乃橫涉之。登其西崖,則見所涉之北,其溪復自北來,有支流自北峽來者,小水也。從崖西行,已復逾溪之南岸,溯溪上。溪在北峽,有數家倚其南岡。

從其中西行二里,北峽兩崖對竦sǒng高聳,石突如門。其北崖石半有流環其腰,土人架木度流,引之南崖,沸流懸度于上,亦奇境也。路循南崖之腰,盤崖西下,又半裡,則其溪又自南而北,南北俱削崖峙門,東西又危坡夾塹,境奇道險。渡溪,又西上坡半裡,躡坡南,則復逾溪之北崖,溯溪上。西二里,一峰危突溪西,溪身自其南環峽而出,支溪自其北塹壑而下。有岐西渡支溪,直躡西峰者,小路也;自支溪之東崖,陟坡循峽而北入者,大道也。余乃從大道北上坡。半裡,由坡峽平行,一里,隨峽折而北,路緣塹,木叢路旁,幽箐深崖,令人有鳥道羊腸之想。一里余,峽漸從下而高,路稍由高而下,兩遇之。

遂西陟峽中細流,復從峽西躡峻西上,即盤而北,乃知是為中懸之岡,其西復有峽流自北來,與所涉之峽流即會于岡前。

緣岡北上一里,左右顧瞰,其下皆峽,而流貫其中,斯岡又貫二流之中,始覺西尖之嶺,峰隆泉縮,不若此之隨地逢源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