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226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226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226頁

朗讀:

寺古而宏寂,踞蛇山之巔,今謂之黃龍山。山小而石骨棱棱,乃彌雄山東下之脈,起而中峙如錐,州城環之,為州治之後山者也。

昔多小黃蛇,故今以黃嵩明舊名嵩盟。


  

《一統志》言,州治南有盟蠻台故址,昔漢人與烏、白蠻會盟之處,而今改為嵩明焉。州城亦因山斜繞,門俱不正,其向與尋甸相似。

嵩明正北由大山峽口入,竟日而通普岸、嚴章,為尋甸西境;正南隔嘉利澤,與羅峰公館對,為楊林北境;正東為堯林山,踞河口之北,為下流之砥柱;正西逾嶺,為舊邵甸縣。其北之梁王山,為老龍分支之處,領挈眾山,為本州西境,與尋甸、富民、昆明分界者也。

嵩明中環海子,田澤沃美。其西之邵甸,南之楊林,皆奧壤也,昔皆為縣,而今省去。楊林當大道,今猶存所焉。

出寺下山,還飯于店,而管倅回音不至。余遂曳杖出南門,轉而西,半裡抵塔下。大道東南由楊林去,余時欲由兔兒關,乃西南行。一里,有追呼于後者,則管倅以回柬具程,命役追至,而程猶置旅寓中。因令顧仆返取,余從間道北向法界寺待之。法界寺者,在城西北五里,亦彌雄山東出之支,突為崇峰者也。路當從西門出,余時截岡逾隴,下度一竹塢,二里而北上山。躡坡盤級而上,二里,逾一東下之脊,見北塢有山一支,自頂下垂,而殿宇重疊,直自峰頂與峰俱下。

路有中盤坳中者,有直躡峰頂者,余乃竟躡其頂,一里及之。

西望峰後,下有重壑,壑西北有遙巚最高,如負扆挈領,擁列迴環,瞻之甚近,余初以為嵩明之冠,而不知其即梁王之東面也。

轉而東,峰頭有元帝殿冠其頂,門東向。

余入叩畢,問所謂南京師者,仍不得也。先是從城中寺觀覓之不得,有謂在法界者,故余復迂途至,而豈意終莫可蹤跡乎。由殿前東向下,歷級甚峻。半裡得玉虛殿,亦東向,仍道宮也,兩旁危箐回合,其境甚幽。再下,出天王殿。又下半裡,有一庵當懸岡之中,深竹罨門,重泉夾谷,幽寂窈窕。

惜皆閉戶,無一僧在。又下,始為法界正殿。先人殿後懸台之上,其殿頗整,有讀書其中者,而主僧仍不在。乃下,禮佛正殿。甫畢,而顧仆亦從塢中上。東廡有僧出迎,詢知南京師未嘗至。而仰觀日色,尚可行三十餘里,遂詢道于僧,更從北徑為邵甸行。蓋楊林為大道,最南而迂;兔兒為中道,最捷而坦;邵甸為北道,則近依梁王,最僻而險。

余時欲觀其挈領之勢,遂取道焉。

由寺前西南轉竹箐中,隨坳而南,一里,逾東南岡,出向所來道,遂南下山。一里抵山下,有塢自西北來,即前嶺頭下瞰重壑之第一層也。由其南橫度而西南,二里,過一村,村南始畦塍相屬。隨塍南下,西行畦中一里余,望見北岡垂盡處,石崖駢沓,其東村廬倚岡上,為靈雲山;西有神宇臨壑,是為白馬廟。神宇之西有塢,自北山迴環而成峽,有大溪自峽中東注而出,即前嶺頭遙瞰之第二層也。

其壑西南,始遙遇粱王最崇峰之下。

蓋梁王東突,聳懸中霄,北分一支,東下為靈雲峰,即白馬所倚;再北分一支,東峙為法界寺,法界北壑雖與梁王對夾,而靈雲實中界焉,故梁王東麓之溪瀠注,俱從此出也。其流與東山之巨龍江相似,東西距州城遠近亦相似也。溪無橋,涉之,即西上坡。始余屢訊途人,言渡溪而西,必宿大大村,村之東,皆層岡絶嶺,漫無村居。

問:「去村若干裡?」曰:「三十。」余仰視日色,當已不及,而土人言不妨,速行可至。再問皆然。遂急趨登坡,一里,有負載而來者,再問之,曰:「無及矣。不如返宿為明晨計。」余隨之還,仍渡溪,入白馬廟。廟敝甚,不堪托宿。乃東過駢沓石崖,從村廬之後,問宿于靈雲山僧。是庵名梵虛,僧雖不知禪誦,而接客有禮,得安寢焉。


  

二十九日晨起,碧天如洗。亟飯。仍半裡渡溪,躡西坡而上。迤邐五里,逾岡脊,東望嘉利澤,猶在足下;西瞰粱王絶頂,反為近支所隱不可見,計其處,正當絶巚之東,此即其支岡也。岡頭多中陷之坎,枯者成眢井,瀦者成天池。

稍西北,盤岡一里,復西南下。一里,度中窪之底,復西北上,行山南嶺坡間。二里,復西南下塢中。其塢自西北崇峰夾中來,中有流泉頗急,循塢西崖東墜,此梁王山東南之流也。有歧路直自塢外東南來,直西北向梁王山東腋去,此楊林往普岸、嚴章徑,余交截之而西。半裡,渡西涯急流,復西北躡岡上,頗峻。

一里,躡峰頭,已正當梁王山之南矣。

西向平行嶺頭,一里,又西下半裡,塢有小水,猶東南流也。

一里徑塢,又西上逾嶺。半裡,復下。其嶺南北俱起,崇峰夾之,水已西南行,余以為過脊矣,隨之下一里,行峽中。轉而南一里,又有水自西北來,同墜壑東注而下嘉利澤。始知前所過夾峰之脊,猶梁王南走之餘支也。越水,復西北躡峻而上,一里半,抵峰頭,則當梁王山之西南矣。是峰西南與南來老脊,又夾坑東北下嘉利澤,是峰東北與梁王主峰,亦盤谷東下嘉利澤。從脊上平行而西,一里余,出西坳。半裡,始見其脈自南山來者,從此脊之西北下,伏而再起,遂矗峙粱王焉。

粱王山者,按《志》無其名,余向自楊林西登老脊,已問而知之,雲在邵甸東北,故余取道再出於此,正欲晰其分支界水之源也。然《志》雖不名梁王,其注盤龍江則曰:「源自故邵甸縣之東山、西山。」則指此為東山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