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201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201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201頁

朗讀:

又西三里,有石峰中起,分突塢間,神字界其下,曰雙山觀。按君自後來,復越而前去。又西一里,則西脊迴環于前,遂塢窮谷盡。塢底有塘一方,匯環坡之麓,四旁皆石峰森森,繞塘亦多石片林立,亦有突踞塘中者。於是從塘西南上回坡,一里,登其脊。又宛轉西行嶺頭,嶺左右水俱分瀉深谷,北出者當從軟橋水而入盤江上流,南流者當從黃草壩而下盤江下流。又西向從嶺頭升陟,其上多中窪之宕,大者盤壑為田,小者墜穴為阱。共五里,為水塘鋪,乃飯于廟間。過鋪西下嶺,逶迤山半,又五里,過高笠鋪,南向行隴間。

逾一平嶺西南下,又五里,有小溪自北峽來,石橋南跨之。度其南,北門街夾峙岡上;逾岡南下,始成市,有街西去,為雲南坡大道;直南,又一小溪自西南峽來,石橋又南跨之。橋南即為普安城,州、衛俱在其中。


  

按君已駐署中矣。其城西半倚山脊,東半下臨東溪,南北二門正當西脊之東麓,而東門則瀕溪焉。南門外石橋,則三溪合于北,經東門而西環城南,又南去而注于水洞者。北門外石橋:第一橋,即雲南坡之水,繞城西北隅而為塹,東下而與北溪合于城東;第二橋,即小溪自西北來者,《一統志》所云「目前山之水」也;第三橋,即小溪自北來者,《一統志》所云「沙莊之水」也。三溪交會于城之東北,合而南去,是為三一溪,經城南橋而入于水洞。其城自天啟初,為水西叛逆,諸蠻應之,攻圍一年而破,後雲南臨安安南土官沙姓者,奉調統兵來複。至今瘡痍未復。

然是城文運,為貴竹之首,前有蔣都憲,今有王宮詹,名柞遠。非他衛可比。州昔惟土官,姓龍,其居在八納山下,統十二小土司。今土官名子烈,年尚少。後設流官,知州姓黃。並治焉。

州東北七十里有八納。

其山高冠一州,四面皆石崖嶄絶,惟一徑盤旋而上,約三十里。

龍土官司在其下。其頂甚寬平,有數水塘盈貯其上,軟橋之水所由出也。土音以「納」為「但」,而《梵經》有「叭呾dá哆」之音,今老僧白雲南京人。因稱叭呾山,遂大開叢林僧從居寺院多如叢林,而彞地遠隔,尚未證果。

州南三十里有丹霞山。其山當叢峰之上,更起尖峰卓立於中。西界有山一支,西南自平彞衛屏列而北,迤邐為雲南坡,而東下結為州治。西屏之中,其最高處曰睡寺山,正與丹霞東西相對。其東界有山,南自樂民所分支而北,當丹霞山南十里。西界屏列高山橫出一支,東與東界連屬,合併而北,夭矯叢沓,西突而起者,結為丹霞山;東北聳突而去者,漸東走而為兔場營方頂之山,而又東北度為安南衛脈。其橫屬之支,在丹霞山南十里者,其下有洞,曰山嵐洞,其門北向。

水從洞中出,北流為大溪,經丹霞山之西大水塘塢中,又北過趙官屯,又東轉而與南板橋之水合。

由洞門溯其水入,南行洞腹者半裡,其洞劃然上透,中匯巨塘,深不可測。土人避寇,以舟渡水而進,其中另闢天地,可容千人。而丹霞則特拔眾山之上,石峰峭立,東北惟八納山與之齊抗。八納以危擁為雄,此峰以峭拔擅秀。昔有玄帝宮,天啟二年毀于蠻寇,四年,不昧師徽州人。復鼎建,每正二月間,四方朝者駢集,日以數百計。

僧又捐資置莊田,環山之麓,歲入谷三百石。而嶺間則種豆為蔬,歲可得豆三十石。以供四方。

但艱于汲水:尋常汲之嶺畔,往返三里,皆峻級;遇旱,則往返十里而後得焉。


  
五月初一日餘束裝寄逆旅主人符心華寓,蘭溪人。

乃南抵普安北門外,東向循城行。

先是駝騎議定自關嶺至交水,至是余欲往丹霞,彼不能待,計程退價。余倉卒收行李,其物仍為夫盜去。窮途之中,屢遭拐竊,其何堪乎!復隨溪南轉過東門,又循而抵南門,有石樑跨溪上。越其南,水從西崖向南谷,路從東坡上南嶺,西眺水抵南谷,崖環壑絶,遂注洞南入。

時急於丹霞,不及西下,二里,竟南上嶺,從嶺上行。又二里,逾嶺轉而西,其兩旁山腋,多下墜之穴,蓋其地當水洞東南,其下中空旁透,下墜處,皆透穴之通明者也。又西南一里,路右一峽下迸,有岩西南向,其上甚穹,乃下探之。東門有側竇如結龕,門內窪下而中平,無甚奇幻。遂覆上南行,又一里,逾嶺脊,遂西南漸下,行坡峽間。一里,過石亭壘址,其南路分兩岐:由東南者,為新、安二所、黃草壩之徑;由西南者,則向丹霞而南通樂民所道也。遂從西南下。

從嶺峽中平下者二里,東顧峽坑墜處,有水透崖南出,余疑為水洞所泄之水,而其勢頗小,上流似不雄壯。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