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99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199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199頁

朗讀:

余所見水洞頗多,而獨此高懸眾峰之頂,又瀦而不流,無一滴外泄,向所望以為獨石凌空,而孰意其中乃函水之具耶。出洞,仍循崖而北,入明洞後門,抵前洞。

從僧榻之左,有旁龕可登,攀而上之,則有隙西透,若窗而岐為兩。其後復有洞門西向,在崖路之上,其門頗敞,第透隙處,雙欞逼仄,只對外窺,不能穿之以出耳。先是余入前洞,見崖間有鎸「三明洞」三字者,從洞中直眺,但見前後,而不知旁觀更有此異也。下洞,由舊路三里,出茶庵,適按君馮,士俊以專巡至。從來直指巡方,不逾關嶺、盤江,馮以特命再任,故歷關隘至此耳。


  

時旌旗穿關逾坳,瞻眺之,空山生色,第隨其後抵安南,不免徒騎雜沓,五里之程,久乃得至。乃飲于陳氏肆中。遂入東門,西抵衛前,轉南而出南門。南向行嶺峽間,共平上二里,有脊自西北度東南,度處東平為塍,西忽墜坑深下,有小水自坑中唧唧出。

路隨之,西循北崖下墜,即所謂烏鳴關也,烏鳴關在安南衛。土人呼為老鴉關。西向直下一里,有茶庵跨路隅,飛泉夾灑道間,即前唧唧細流,至此而奔騰矣。庵下崖環峽仄,極傾陷之勢。又曲折下半裡,泉溢浹道,有穹牌,題曰:「甘泉勝跡」。其旁舊亦有享,已廢,而遺址豐碑尚在,言嘉靖間有僧施茶膳眾,由嶺下汲泉甚艱,一日疏地得之,是言泉從僧發者。余憶甘泉之名,舊《志》有之,而唧唧細流,實溢于嶺上,或僧疏引至此,不為無功,若神之如錫卓禪杖龍移,則不然也。

又拾級西南下一里,下抵峽口,循西崖之足,轉而西行,北則石崖排空,突兀上壓;南則墜壑下盤,坵垤縱橫,皆犁為田。雖升降已多,猶平行山半也。又西半裡,有泉自北崖裂隙間宛轉下注,路經其前,為架橋橫度,泉落于僑內,復從橋下瀉峽去。坐橋上仰觀之,崖隙欹曲,泉如從雲葉間墮出,或隱或現,又瀑布一變格也。循崖又西,迤邐平上,兩過南度之脊,漸轉西北,共五里,為烏鳴鋪。復西北下峽間,一里余,有小水,一自東峽來,一自北峽來,各有石樑跨之,合于路左而東南去。度兩石橋,又西南上嶺,一里,從嶺頭過一哨,有數十家夾道。又從嶺上循北界大山西向行,其南復平墜成壑,下盤錯為田甚深。其南遙山與北界環列者,聳如展屏,而北角獨尖豎而起。環此壑而東度土脊一支,遙屬於北界大山,所過嶺頭夾哨處,正其北屬之脊也。余先是從海馬嶂西,即遙從嶺隙見西峰繚繞,而此峰獨方頂,迥出如屏。問騎夫:「江西坡即此峰否?」對曰:「尚在南。」余望其坳入處反在北,心惑之,至是始知其即東向分支之脊,路雖對之行,而西坡實在其北。

循北嶺升降曲折,皆在峰半行。

又西北二里,西南二里,直墜坡而下者二里,緣嶺西轉者一里,是為納溪鋪;蓋在北崖南墜之下,雖所下已多,而猶然土山之脊也。由鋪西望,則東西山又分兩界,有水經其中,第此兩界俱支盤隴錯,不若關嶺之截然屏夾也。

復西南下一里半,有水從東崖墜坑而出,西懸細若馬尾。從其北,路亦墜崖而下。又二里余,抵塢中,巨橋三門,跨兩隴間,水從東一門湧而北出,其西二門,皆下平為田,豈水涸時耶?其水自西南諸峽中,各趨于橋之南,墜峽而下,經橋下,北注而出於盤江上流,其「納溪」之名以此耶?度橋,復西北上嶺,是為江西坡,以嶺在溪之西也。路從夾岡中透壁盤旋而上,一里,出夾,復拾級上。一里,得茅庵,在坡之半。又北上拾級,半裡,抵嶺頭,其北有峰夾塢,尚高;東望納溪鋪之綴東崖者,高下正與此等。於是又西向平陟嶺間二里,挾南峰轉循其西,又西向行半裡,則嶺上水多左石墜。又東北下轉,則一深塹甚逼,自西南墜東北,若劃山為二者。度小石樑而西,又西北逾嶺頭,共一里而入西坡城之東南門,是為有嘉城。

二十八日出西坡城之西北門,復西向陟嶺。盤折而上二里,始升嶺頭,其北嶺尚崇。循其南而西,又二里,望西北一峰,甚近而更聳,有霧籠其首,以為抵其下矣。又西一里,稍降而下,忽有脊中度,左右復中墜成峽,分向而去,其度脊闊僅二尺,長亙二三丈而已,為東西聯屬之蒂。始知西坡一山,正如一芝側出,東西徑僅十里,南北兩垂,亦不過二三十里,而此則其根蒂所接也。

度脊,始上雲籠高峰。


  

又二里,盤峰之南,是為倪納鋪。數十家後倚高峰,南臨遙谷,前所望方頂屏列之峰,正亙其南。指而詢之,土人曰:「是為兔場營。其南為馬場營,再南為新、安二所。」新為新城所,安為安籠所,即與廣西安隆土司為界者。由鋪之西半裡,有脊自山前塢中南度,復起山一支,繞于鋪前,脊東西流水,俱東南入納溪橋之上流者,第脊西之流,墜峽南搗甚逼。又稍北,循崇山而西半裡,有脊自南嶺橫亙而北,中平而不高,有堡樓峙脊間,是為保家樓。

已為儸儸彞族

哨守之處。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