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83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183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183頁

朗讀:

飯而候夫,久之乃扎竹為輿,止得其一,而少其一,上午始行。雨中遂東北逾土山,一里余,越其脊,乃西北下,深茅沒徑。

又裡許,穿翳而降至塢底,則有小水自南而北,大路亦自南隨之,則錫坑道也。從之北一里,又有一水自西南來,二水合而東北去,水東有村在東山下,是曰雷家村,山峽稍開。又一里,遂轉而為東西塢,有大溪自西而來,合南來小溪,東去即南轉而為大江者也。於是溯溪南上山北麓行,西向升陟共十里,有茅數楹在南山之半,曰灰羅廠,皆出錫之所也。由其下又西一里,其塢西盡,有土山橫其中,一小水自西北,一大水自西南,二水合于橫嶺之下。於是涉小水西上橫嶺,嶺東路旁有眢井種種,深數丈,而圓僅如井大,似鑿掘而成者,即錫穴也。逾嶺西下共四里,又與前西南來大溪遇。其溪方北曲而南,遂絶流而西,其峽復東西開。


  

溯溪行其中,屢左右涉之,四里為西楞村,又一水自西北來入,路從大溪南岸行。又一里,路左有岐逾嶺而南,想往錫坑道也。

又西,有溪自南峽來合,其溪亦巨,與西來之溪等。於是又橫涉南溪口,仍溯西來溪南岸行。又五里,有村在南山,曰大徐村。村之西,其峽復開,田始連塍,水盤折其中。

又屢涉之,四里,直抵西山下。

溯流轉而北,一里,乃涉水上西山。初上甚峻,望北塢山環壑盡,瀑流從山腋懸空直噴,界群碧間,如玉龍百丈。粵西皆石山森幻,〔故懸水最艱,〕惟此景獨見。憶前自全之打狗嶺亦北望見之,至此已迂迴數千里,涉歷經年,忽于此得睹,亦汗漫漫無邊際中一奇遇也。西向援土級而上,瞻顧一里而不能釋,已而漸逾嶺南,始不復見。又迤邐循北峰而西上者二里,逾一脊,脊北路隅是為打錫關,乃錫賈自錫坑而來者。昔于此征稅,有居舍,自去年亂後被燹,遂無居人。由此西下半裡,即有壑當峽之西,遂轉而北,山夾成峽。又下半裡,水始成澗北去,隨之又半裡,渡澗西,緣崖北行一里半,出峽。前峽又自東北向西南,乃循崖轉而西南行,雨大至。

既而復屢涉此澗,澗乃南去,路乃西逾山坳。共二里,復行塢間,半裡,循北山之崖,前澗復自南來,涉之。西北行又半裡,又一溪自南峽來,其水頗大,與前澗合而北,橫堰而瀦之。從堰西向北行,又一里而渡南丹之南橋,暮雨如注,雷電交作,急覓逆旅而稅駕焉。

南丹之水北流經州治東。

其山東西分界,州治在西山下。

其東有街,南北依溪而列。

中有一街西入,大石坊跨其前,曰:「攄shū舒展,意即敞開胸懷忠報國,崇整精微。」粵省所未見者。

由坊下進街西行,街盡,又入一石卷門。門內有關帝廟,西向,前亦有坊。其西即巨塘匯水,南北各有峰,自西山環臂而前,塘水直浸其麓。塘中有堤,東西長亙數丈,兩端各架木為橋,而亭其上。越嶲橋,又西過一廢苑,則州治在西南小石峰下。

其門北向,前亦有石坊,而四圍土牆不甚崇整,此下署也。

州官所居,則在囤上。囤上者,即署後小石峰之巔。路由署中登,乃莫公因家難後移此以避不測者。蓋西界群峰蜿蜒,其南北兩支東突者,既若左右臂,又有一支中下特起為石峰,而下署倚之,囤結于上,三面峭削,惟南面有坳可登。囤之後復起小峰,與囤中連若馬鞍,其後與崇山並夾為深坑,其下有小水東南出而注于大溪,此署左第一層界水也。

囤山之北,其山西斷,有洞裂山下。其門東南向,正與囤山對。門頂甚平,亦有圓柱倒垂。門之中即有二巨石危踞,中開一峽僅尺許,北入三四丈,折而西,稍下,則西巨石之後也。與洞後壁北距丈餘,西深二丈餘,窅黑無可見,不識有旁竇否?西巨石之上,其面高下不一,皆若台榭可棲,第四壁懸絶,俱無級可登。東石亦然,第後即聯綴於洞壁,無後繞之隙,而石台之前,有石砫上聳接于洞頂,為異西石耳。

西石之西,又有小隙穹石,而北峽中架梯一兩層,即可登石上,由西石跨石二尺,即可達東石之端,惜此中人不知點綴耳。由岩前北向行半裡,其山又開東西塢,循西山嘴轉而西行,又有水自西峽來,東北向而入大溪,即清水塘之下流也。


  
溯之西行,又半裡,渡一橋亭。橋南有石崖障流,內匯水一池,昔水從橋下出,今搗崖根而東,不北由橋下矣。渡橋稍西,逾一岡,即清水塘。塘南北兩山成夾,中開東西塢,西則大山屏其後,東即石崖所障水口也。寺在其中,東向而立。

入門即為方塘,四周石砌,匯水于中,不深而甚澈。前層架閣塘中,閣後越塘又中亙一亭,亭南北塘中,復供石于水,兩旁各架閣于塘為左右廂。亭西則玉皇閣也,亦從塘中甃石為基,而中通水道者。

閣下位真武,上位玉皇,而真武之後,又從塘中架閣一層,下跨水上,為棲憩之所,上與玉皇閣聯架為一,置三世佛焉。佛後有窗,可平眺西峰,下瞰塘水亹亹wěiwěi行進貌從地中溢起。

塘之外,皆有垣周之,層樓疊閣,俱架于水中,而佛像皆整麗,亦粵西所未見。

惜乎中無一僧,水空雲冷,惟聞唧唧溪聲而已。

寺為天啟七年莫公伋ji所建,前年以潛zén誣害,鞭殺僧,遂無居者。寺南有溪自西南腋中來,即由寺前東去者。寺北有大道西向逾嶺去,是通巴鵝而達平洲者。寺前水東去,經石崖水口,又東出而注大溪,此署左第二重界水也。

署右第一重界水,即前來所涉堰上南峽之流,第二重即打錫關東來之澗,二水合為大溪而經州前。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