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58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158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158頁

朗讀:

乃隨嶺東北下者數里,又東行者一里,入西門,抵北門,由門內轉而南,稅駕于縣前肆中。是日雲氣濃郁,不見日光。時已下午,索飯,令顧仆往驛中索騎,期以明旦,而挑夫則須索之縣中。時雲君何為庫役所訟往府,攝尉代理縣的長官事者為巡檢李姓,將覓刺往索天,而先從北關外抵鞏閣,則右江從西北來,經其下而東去,以江崖深削,故遙視不見耳。從崖下得一〔南寧〕舟,期以明日發。余時瘡大發,樂於舟行,且可以不煩縣夫,遂定之。

令顧仆折騎銀于驛,以為舟資。乃還宿于肆。


  

初四日晨起,飯而下舟;則其舟忽改期,初八始行。

蓋是時巡方使者抵南寧,先晚出囚于獄,同六房之聽考察者,以此舟往。中夜忽逸一囚,吏役遂更期雲。余時已折騎價,遂淹留舟中。瘡病呻吟,陰雲黯淡,歲寒荒邑外,日暮瘴江邊,情緒可知也。

初五日坐臥舟中。下午,顧仆曰:「歲雲暮矣,奈何久坐此!請索擔夫于縣,為明日步行計。」余然之。

左、右江之分,以楊村、把定以西石山為界。故石山之內,其地忽高,是為土州,都結、萬承。屬太平;石山之下,其塢忽墜,是為隆安,乃嘉靖間王新建所開設者,屬南寧。此治界所分也。若西來之龍脊,則自歸順、鎮安、都康、龍英北界之天燈墟,又東經全茗、萬承,而石山漸盡,又東抵合江鎮,則宣化屬矣。其在脊之北者,曰鎮遠、佶倫、結安、都結,萬承之東北鄙。其水或潛墜地穴,或曲折山峽,或由土上林,或由隆安入右江。然則,此四土州水入右江而地轄于左江,則以山脊迂深莫辨也。

隆安東北臨右江,其地北去武緣界一百四十里,南去萬承土州界四十里,東去宣化界一百二十里,有大灘驛。

西去歸德土州界八十里。

其村民始有瓦屋,有檯凳,邑中始為平居,始以灶爂,與土州截然若分也。

土人俱架竹為欄,下畜牛豕,上爂與臥處之所托焉。架高五六尺,以巨竹槌開,徑尺餘,架與壁落俱用之。爂以方板三四尺鋪竹架之中,置灰爂火,以塊石支鍋而炊。鍋之上三四尺懸一竹筐,日炙稻而舂。

舂用巨木刳為小舟形,空其中,以雙杵搗之。婦人擔竹筒四枚,汲於溪。其筒長者四、五尺。亦有紡與織者。織亦有扣有綜「扣」同「筘」,koù綜zèng,兩者都是紡織用具,第不高而平,婦人跌坐而織。紡亦然。男子着木屐jī木板鞋,木片為底,端絆皮二條,交于巨趾間。豈交趾之稱以此耶?

婦人則無不跣者。首用白布五、六尺盤之,以巨結綴額端為美觀。

亦間有用青布、花布者。

婦人亦間戴竹絲笠;胸前垂紅絲帶二條者,則酋目之婦也。裙用百駢細襇jiǎn裙幅的摺疊,間有緊束以便行走,則為大結以負于臀後。土酋、土官多戴氈帽,惟外州人寓彼者,束髮以網,而酋與官俱無焉。

惟向武王振吾戴巾。

交人則披髮垂後,並無布束。

間有籠氈帽于發外者,發仍下垂,反多穿長褶,而足則俱跣。

交絹輕細如吾地兼通「縑」,交絲的細絹絲,而色黃如睦州今之梅城之黃生絹,但比之密而且勻,每二丈五尺一端,價銀四錢,可製為帳。

向武多何首烏,出石山穴中,大有至四、五斤者。

〔余于州墟以十二錢得三枚,重約十五斤。〕余按《一統土物誌》,粵西有馬棕榔,不知為何物,至是見州人俱切為片,和蔞葉以敬客,代擯榔焉,呼為馬檳榔,不知為何首烏也。


  

隆安縣城在右江西南岸。余前至南寧,入郡堂觀屏間所繪郡圖,則此縣繪于右江之北。故余自都結來,過把定,以為必渡江而後抵邑。及至,乃先邑而後江焉。非躬至,則郡圖猶不足憑也。

初六日早霧四寒。

飯後,適縣中所命村夫至,遂行。

初自南門新街之南南向行,三里,復入山。逾岡而下半裡,兩過細流之東注者,抵第三流,其水較大,有橋跨其上,曰廣嗣度橋。又南上山一里半,出一夾脊,始望見山南大塢自西北開洋南去。遂南下土山,一里,土山南盡、復有石山如錐當央。由其西南向行六里,又抵一石山下,其山自北遙望若屏斯列,近循其西麓,愈平展如屏。已繞其南,轉東向行三里,其山忽東西兩壁環列而前,中央則後遜而北,皆削崖轟空,三面圍合而缺其南;其前後有土岡橫接東西兩峰盡處,若當門之閾;其後石壁高張,則環霄之玦也。先是,按《百粵志》記隆安有金榜山,合沓如城。

余至邑問之,無有知者。

又環觀近邑皆土山,而余方患瘡,無暇遠索。

至是心異其山,問之村夫,皆曰:「不知所謂金榜者。」問:「此山何名?」曰:「第稱為石岩,以山有岩可避寇也。」余聞之,遂令顧仆同夫候于前村,余乃北向入山。半裡,逾土岡而下,其內土反窪墜,其東西兩崖俱劈空前抱,土岡橫亙而接其兩端。既直抵北崖下,望東崖之上,兩裂透壁之光,若明月之高懸鏡檯也;又望西崖之上,有裂罅如門,層懸疊綴,基天雲之嵌空天半也。余俱不暇窮,先從北崖之麓入一竅。竅門南向,嵌壁為室,裂隙為門,層累而上,內不甚寬,而外皆疊透。連躋二重,若樓閣高倚,飛軒下臨,爽朗可憩。

其左忽轉劈一隙,西裂甚深,直自崖巔,下極麓底,攀夾縫而上,止可脅肩,不堪寄傲。乃復層累下,出懸隙兩重,遂望西崖懸扉而趨。其門東向,仰眺皆崇崖莫躋,惟北崖有線痕可攀,乃反攀倒躋,兩盤斷峽,下而覆上,始凌洞門。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