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99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99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99頁

朗讀:

抵王氏,主人備餐加豆,且留宿焉。余見堯山漸近,擬為明日遊,因俞yú表示應允其請,而以余晷時間索近勝。慶字乃肩梯束炬前導,為青珠洞游。不約而隨者數十人,皆王姓。遂復趨辰山北麓。

其洞北向,裂峽上並山頂,內界兩層。始向南,入十餘丈,乃攀崖而上,其中穹窿而暗。稍轉而西,乃豎梯向北崖上躋。既登,遂北入峽中五丈餘,透出橫峽。其峽東西橫亙,上高俱不見頂。


  

由東行四五丈,漸闢生光,有大石砫中懸。

繞出柱西,其峽又南北豎裂:南入而臨洞底,即穹窿暗頂之上也;北出而臨洞門,即裂峽分層之巔也。洞門中列二柱,剖為一門二窗,延影內射,正當圓柱。余詫以為奇,而導者曰:「未也。」轉從橫峽口,又由西行四五丈,有竅南入,甚隘。

悉去衣赤體,伏地蛇伸以進。其穴長三丈,大僅如筒,又曲折而有中懸之柱,若范模子人之身而為之竅者。時從游兩人以火炬先入,余繼之。半晌而度,即西墜度板,然後後入者得頂踵而入,幾几乎度一人須磨捱一時矣。

過隘,洞復穹然,上崇下陷,乃俯南降,垂乳紛列,迥與外異。導者曰:「未也!」

又西逾一梁,梁橫〔南北〕若閾,下可由穴以墜,上可截梁而度。越梁西下,石乳愈奇。四窪既窮,復轉北上,靡麗盈眸,彌更加轉彌勝。蓋此洞與山南之黃鵬正南北相當,而南則層疊軒朗,滌慮怡神,可以久托;北則重嬙險巇,駭心恫目,所宜暫游。洵一山皆空,其環峙分門者雖多,無逾此二妙矣。

〔北向開洞門者三,此為中,東西二門俱淺。〕出,復東循北麓,過洞門一,不甚深。轉南向而循東麓,先過高穹之洞一,又過內削三曲一,又過狗頭岩一,皆以高懸不入。

又南過道十後峽門,又南得和合岩。

其岩亦東向,內輒南裂成峽,而峽東壁上鎸和、合二仙像,衣褶妙若天然,必非塵筆可就。

〔南向者三,即平地、道士、黃鵬也。《志》稱辰山有洞三級,第指其南耳。惟西面予未之窮。出青珠洞,過北洞一,東麓洞五,〕轉西向而循南麓,遂入平地岩。其門南向,初入欹側,不堪平行,側身挨北緣東隙而上,內境既穹,外光漸嬙。

時火炬俱棄北隅,慶宇復欲出取,而暮色亦上,不堪棲遲,乃謝之出。亦以此洞既通中洞,已窮兩端,無復中擷xié採摘矣。乃從山東北一里,復抵王氏。慶宇之母,已具餐相待。是夜月色甚皎,而蚊聚成雷,慶宇撤己帳供客,主僕俱得安寢。

十四日早餐于慶宇處,遂東行。過一聚落,又東北共三里,過矮山。其山在堯山之西,灕水之東,其北復聳一枝,如拇指之附,乃石山最北之首峰也。山南崖削立,下有白岩洞。洞門南向,三竇旁通;其內垂石,如蓮葉卷覆,下多透漏,列為支門;其後少削,而下輒復平曠;轉而西入數丈,仍南透天光。出洞而東,有庵兩重,庵後又有洞甚爽,僧置牛欄豬笠于中,此中之點綴名勝者如此!北小山之頂,一小石尖立,特起如人。山之名「矮」,以矮於眾山;余見其嶙峋,欲以雅名易之,未能也。

於是東向溯小溪行,共二里,抵堯山西麓。由王墳之左渡一小石橋,乃上山,入古石山坊,共二里,抵玉虛殿。其處山回成塢,西向開洋,水自山後轉峽而來,可潤可耕,名天賜田,而土人訛為天子田。由殿右轉入山後,則兩山夾而成澗。乃南向溯澗半裡,又逾澗東上半裡,始登嶺角,於是從嶺上望東北最高峰而登。適得樵者,詢帝堯廟所在。其人指最高峰曰:「廟在此頂,今已移麓,惟存二石為識,無他可睹也。」乃益東北上,三過狹脊,三登三降。又二里,始登第一高峰,然廟址無影響,並二石亦莫辨焉。蓋此中皆石峰森立,得土山反以為異,故群而稱之,猶吾地皆土山而偶得一石峰也。大舜虞山已屬附影,猶有《史記》蒼梧之文,而放勛何與于此哉!

若謂聲教南暨到,則又不獨此山也。或者曰:「山勢岩嶢yǎo山高的樣子。」又或曰:「昔為瑤人所穴,以聲音之同,遂訛為過化所及。如臥龍之諸葛,此豈三國版圖哉!」其山之東,石峰攢叢,有溪盤繞其間,當即大壩之上流,出於廖家〔村〕西者也。

憑眺久之,仍五里下,飯于玉虛殿。又二里,抵山麓小橋。聞其北有堯廟,乃縣中移以便伏伏天臘嚴冬故事者,其東南有寨山角鐵峰山,其名頗著。乃又南渡一橋,於是東南循堯山南麓而趨,將先探鐵峰,遂可西南轉及寨山、黃金而返也。五里,已出堯山東南塢。


  

其南石峰森森,而東南一峰,尤錚錚屼突。余疑其為鐵峰山,得兩人自東來,問之,曰:「鐵峰在西,已逾而東矣!」余不信,曰:「寧失鐵峰,此錚錚者不可失也!」益東南馳松篁huáng竹子間,復得一小沙彌,詢鐵峰,曰:「前即是矣!」出林,夾右轉石山而南,將抵錚錚突峰之西,忽一老者曳杖至。

再詢之,則夾右而轉者即鐵峰,其東南錚錚者乃天童觀後峰,錚錚者可望而不可登,鐵峰山則可登而不可入。蓋鐵峰頗似獨秀,其下有岩洞,昔有仙留記,曰:「有人開得鐵峰山,真珠金寶滿擔擔。」故先後多鑿崖通竅者,及將得其門,輒墜石閉塞焉。

老者指余循南麓遍探,仍返勘東麓,俱無深入容身之竅。

乃西馳一里,轉入南岐。

又一里抵冷水塘。

小橋跨流,急湧西南而去,一村依山逐澗,亦幽棲之勝,而其人不之覺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