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海陽山俱崆峒通空洞貯水。水門二:南平,西出甚急。東旱門二,下一二尺,即水匯其中,深者五六尺。山南水塘有細流,東源季陵亦下此。則此山尚在過脊北,水俱北流,惟為湘源也,漓源尚在海陽西西嶺角。〕二十七日曉起,天色仍霽,亟飯。從東北二里,田心寺,又一里,東入山,又一里,渡雙溪橋。又東一里,望一尖峰而登。其峰在白麵之西,高不及白麵,而聳立如建標累塔,途人俱指讀書岩在其半,竟望之而趨。及登嶺北坳,望山下水反自北而南,其北皆山岡繚繞,疑無容留處,意水必出洞間。時鋭急切于登山,第望高而趨,已而路斷,攀崖輓棘而上。一里,透石崖之巔,心知已誤,而貪于涉巔,反自快也。振衣出棘刺中,又捫崖直上,遂出其巔。東望白麵,可與平揖;南攬巾子,如為對談。久之,仍下北嶺之坳,由棘中循崖南轉,捫隙踐塊而上,得峰腰一洞,南向岈然,其內又西裂天窟,吐納日月,蕩漾雲霞,以為讀書之岩必此無疑;但其內平入三四丈,輒漸隘漸不容身,而其下路復蔽塞,心以為疑。出洞門,望洞左削崖萬丈,插霄臨淵,上有一石飛突垂空,極似一巨鼠飛空下騰,首背宛然,然無路可捫。逐下南麓。回眺巨鼠之下,其崖懸亙,古溜間駁,疑讀書岩尚當在彼,復強靜聞緣舊路再登。至洞門,覓路無從,乃裂棘攀條,梯懸石而登,直至巨鼠崖之下。仰望崖下,又有二小鼠下垂,其巨鼠自下望之,睜目張牙,變成獰面,又如貓之騰空逐前二小鼠者。崖腰有一綫微痕可以着足,而下〔仍峭壁。又東有巨擘一雙作接引狀,手背拇指,分合都辨。至其處,山腋痕絶不可前。乃從舊路〕下至南麓,誇耕者已得讀書岩之勝。耕者云:「岩尚在嶺坳之西,當從嶺西下,不當從嶺東上也。」乃從麓西溯澗而北,則前所涉溪果從洞中出,而非從澗來者。望讀書岩在水洞上,急登之。其洞西向,高而不廣,其內垂柱擎蓋,駢筍懸蓮,分門列戶,頗幻而巧。三丈之內,即轉而北下,墜深墨黑,不可俯視,豈與下水洞通那?洞內左壁,有宋人馬姓為秦景光大書「讀書岩」三隷字。
其下又有一洞,門張而中淺,又非出水者。水從讀書岩下石穴湧出,水與口平,第見急流湧溪,不見洞門也。時已薄午,欲登白麵,望之已得其梗概,恐日暮途窮,不遑升堂入室,遂遵白麵西麓而南。二里,過白源山,又二里過季陵路口,始轉而西。一里,隨山脈登海陽庵,飯而後行,已下午矣。
由海陽山東南過季陵東下,入堂溪橋,遂由塘南循過脊西行,一里,為海陽堡。由堡西南行,則堡前又分山一支南下,與西山夾而成兩界,水俱淙淙南下矣。隨下一里,則西谷中裂,水破峽而出,又羅姑與西嶺夾而成流〔者,皆為灕水源矣。〕越之,循水西南下三里,為江匯。於是水注而南,路轉而西,遂西逾一嶺,一里,登嶺坳。三里,西循嶺上行,忽有水自東南下搗成澗,路隨之下。又一里,直墜澗底。越橋南,其水自橋下復搗峽中,路不能隨。復逾嶺一里,乃出山口,又西南行平疇中,二里,抵澗上。
〔西有銀燭山,尖削特聳,東南則石崖正扼水口也。〕乃止宿于黃姓家。
二十八日平明,飯而行。
二里,西南出澗口,渡水,逾一小嶺,又三里得平疇,則白爽村也。由白爽村之西覆上嶺,是為長沖。五里,轉北坳,望西北五峰高突,頂若平台,可奪五台之名。又西五里,直抵五峰之南,亂尖疊出,十百為群,橫見側出,不可指屈。
其陽即為鎔村,墟上聚落甚盛,不特山谷所無,亦南中所
少見者。市多鬻yù賣面、打胡麻為油者,因市面為餐,以代午飯焉。
〔東南三十里,有靈襟洞;南二里,有陽流岩雲。〕又西五里為上橋,有水自東北叢尖山之南,西過橋下,即分為二。一南去,一西去。又西南〔穿石山腋,共〕三里,過廖村。其西北有山危峙,又有尖叢亭亭,更覺層疊。
問之,謂危峙者為金山,而其東尖叢者不能名焉。
又二里,有水自金山東腋出,堰為大塘。
歷堰而西,又三里,復穿石山峽而西,則諸危峰分峙疊出於前,愈離立獻奇,聯翩角勝矣。石峰之下,俱水匯不流,深者尺許,淺僅半尺。諸峰倒插于中,如出水青蓮,亭亭直上。初二大峰夾道,後又二尖峰夾道,道俱疊水中,取徑峰隙,令人應接不暇。但石俱廉厲鑿足,不免目有餘而足不及耳。其峰曰雷劈山。以其全半也;曰萬歲山,以尖圓特聳也。其間不可名者甚多。共五里,始舍水磴而就坦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