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路拾蕨芽,萱菌可食之物,輒投其中,抵逆旅,即煮以供焉。於是〔西南渡〕那叉大溪,〔溪東北出白沙江。〕又西上嶺,三里,飯于村家,其處乃大坪之極南也。又西南逾嶺而上,二里,是為半山嶺。屢渡溪,逾嶺而上,八里,入望江嶺。逾嶺溯溪,又十里,為桐源山。南下山二里,為韭菜園。東過坳下山三里,又循一水,為小車江。隨江南下四里,有〔桐源〕大溪自西來,即桐源韭菜溪,有大路亦自西來,南與小車江合而南去。路渡小車江口橋,從水右上山一里,隨江而東南,〔路行夾江山上,極險峻。〕有小石山,北面平剖,紋如哥窯,而薄若片板。江繞其南,路繞其北。
〔東北又有小溪,破峽成瀑。〕又東南二里始下,又一里下至江涯。稍上為木皮口,〔有溪自東北來入。其北峰曰不住嶺。〕乃宿。
十九日晨餐後,東南上嶺。隨江左行四里,下涉跳石江。又上嶺,過車灣台盤石。共三里,出兩山峽口,有壩堰水甚巨,曰上官壩。
壩外一望平疇,直南抵裡山隅。
出峽,水東南入湘,路隨峽右西南下。行平疇中又一里,抵趙塘,其聚族俱趙,巨姓也。
村後一石山峙立,曰西鐘山,下俱青石峭削,上有平窩,土人方斥石疊路,建五穀大仙殿。其東峭崖上有洞可深入。時以開道伐木,反隘其路,不得攀緣而渡。又西南〔渡〕一溪橋,共四里,過棄鷄嶺。又四里,出鹹水,而山棗驛在焉,則官道也。鹹水之南,大山橫亙,曰裡山隈;鹹水之北,崇嶺重疊,曰三清界:此鹹水南北之界也。鹹水溪自三清界發源,流為焦川,自南宅出山,至此透橋東南羅江口入湘。
渡橋西南行,長松合道,夾徑蔽天,〔極似道州永明道。〕十里,板山鋪。又十里,石子鋪。從小路折而東南,五里抵界首,乃千家之市,南半屬興安,東半屬全州。至界首才下午,大雨忽至,遂止不前。是日共行五十里。
二十日平明飯。
溯湘江而西,五里,北向入塔兒鋪,始離湘岸,已入桂林界矣。有古塔,傾圮垂盡,有光華館,則興安之傳舍也。人興安界,古松時斷時續,不若全州之連雲接嶂矣。十里,東橋鋪。五里,小宅,復與湘江遇。又五里,瓦子鋪,又十里,至興安萬里橋。橋下水繞北城西去,兩岸甃石,中流平而不廣,即靈渠也,已為灕江,其分水處尚在東三里。過橋入北門,城牆環堵,縣治寂若空門,市蔬市米,唯萬里橋邊數家。炊飯于塔寺。飯後,由橋北溯靈渠北岸東行,已折而稍北渡大溪,則湘水之本流也,上流已堰不通舟。
既渡,又東〔有〕小溪,疏流若帶,舟道從之。蓋堰湘分水,既西注為漓,又東浚湘支以通舟楫,稍下復與江身合矣。支流之上,石橋曰接龍橋,橋南水灣為觀音閣,已離城二里矣。
又東南五里,則湘水自南來,直逼石崖下。
其崖突立南向,曰獅子寨。
路循寨腳東溯溪入,已東北入山七里,逾羊牯嶺,抵狀元峰下,內有鄧家村,俱鄧丞相之遺也。村南有靜室名回龍庵,遂托宿于其中。僧之號曰悟禪。
二十一日從庵右逾小山南一里,至長沖,東逼狀元峰之麓。又一里,至一尼庵,有尼焉。其夫方出耕,問登山道。
先是,路人俱言,上茅塞,決不可登,獨此有盲僧,反詢客欲登大金峰、小金峰?蓋此處山之傑出者,俱以「金峰」名之。而狀元峰之左,有一峰片插,〔曰小金峰,〕亞於狀元,而峭削過之。蓋狀元高而尖圓,此峰薄而嶙峋,故有大、小之稱。二峰各〔有路,〕而草翳之。
余從庵後登溪壠,直東而上,二里抵〔狀元、〕翠微之間,山削草合,蛇路伏深莽中。漸轉東北三里,直上逾其東北嶺坳,望見其東大山層疊,其下溪盤谷嬙,即為麻川;其南層山,當是海陽東渡之脊;其北大山即裡山隈wēi角落矣;其西即縣治,而西南海陽坪,其處山反藏伏也。坳北峰之下,即入九龍殿之峽。
地名峽口,又曰錦霄。
從坳南直躋峰頂,其峰甚狹而峭,凡七起伏,共南一里而至狀元峰,則亭亭獨上矣。自其上西瞰湘源,東瞰麻川,俱在足底;南俯小金峰,北俯錦霄坳嶺,俱為兒孫行。但北面九峰相連,而南與小金尚隔二峰,俱峭若中斷,不能飛渡,故路由其麓另上耳。聞此山為鄧丞相升雲處。其人不知何處,想是馬殷等僭
jiàn超越本分竊之佐。土人言,其去朝數百里,夜歸家而早入朝,皆在此頂。
登雲山下即其家,至今猶俱鄧姓後。
一疑其神異,遂誅而及其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