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然入江之口,即積石為方堰,置中流,橫遏阻礙江舟,不得上下,堰內另置小舟,外有橋,橫板以渡。白馬營東大山曰吳望山,有秦洞甚奇,惜未至;又南始至上武堡,堡東大山曰冬冷山。二山之水合出白馬營,為小江上流雲。乃〕沿南小江岸又西行三里,是為浪石寺。小江中石浪如湧,此寺之所由得名也。寺有蔣姓者成道,今肉身猶在,即所稱「一刀屠」也。
浪石有「一刀屠」肉身,其面肉如生。碑言姓蔣,即寺西村人。宋初,本屠者,賣肉,輕重俱一刀而就,不爽鐲銖。既而棄妻學道,入大佛嶺洞中,坐玉柱下。久之,其母入洞,尋得拜之,遂出洞,坐化于寺。後有盜欲劫江華庫,過寺,以占取決,不吉。盜劫庫還,遂剖其腹,取心臟而去。此亦「一刀屠」之報也。其身已髹,而面尚肉,頭戴香巾,身襲紅褶,為儒者服,以子孫有青其衿者耳。是日止於浪石寺,但其山僧甚粗野。
二十一日飯于浪石寺。
欲往蓮花洞,而僧方聚徒耕田,候行路者,久之得一人,遂由寺西遵大路行。南去山盡為上武堡,賀縣界。西逾大佛坳為富川道。
〔坳去江華西十里。聞逾坳西二十里,為崇柏,即永明界;又西二十五里,過枇杷所,在永明東南三十里,為廣西富川界;更西南三十里,即富川縣治雲。〕七里,直抵大佛嶺下。
先是,路左有一岩,若雲楞嵌垂,余疑以為即是矣,而蓮花岩尚在路右大嶺之麓。
乃從北岐小徑入,不半裡,至洞下。導者取枯竹一大捆,縛為六大炬分肩以出,由路左洞披轉以入。還飯于浪石,已過午矣。乃循舊路,抵麻拐岩之西合江口,有板架江壩外為橋,乃渡而南。
東南二里,至重元觀,寺南一里,入獅子岩洞。
出洞四里,渡小江橋,經麻拐岩,北登嶺,直北行,已過東門外矣。又北逾一嶺,六里,渡沲水而北,宿于江渡。
二十二日昧爽,由江渡循東山東北行。
十里為蠟樹營。
由此漸循山東轉,五里,過鰲頭源北麓。二里,至界牌,又三里,過石源,又五里,過馬岡源。自鰲頭源突于西北,至東北馬岡源,皆循山北東向行,其山南皆瑤人所居也。馬岡之北,猶見沲水東曲而來,馬岡之北,始見溪流自南而北。
又東七里,逾虎版石。
自界牌而來,連過小嶺,惟虎版最高。
逾嶺又三里,為分村,乃飯。村南大山,內有分嶺。謂之「分」者,豈瑤與民分界耶?東三里,渡大溪,南自九彩源來者。溪東又有山橫列于南,與西來之山似。復循其北麓行七里,至四眼橋,有溪更大,自顧村來者,與分村之水,皆發於瑤境也。渡木橋,頗長,於是東登嶺。其先只南面崇山,北皆支岡條下;至是北亦有山橫列,路遂東行兩山之間。升踄岡坳十里,抵孟橋西之彭家村,乃宿。是日共行五十里,而山路荒僻,或雲六十里雲。
二十三日五鼓,雨大作。自永州來,山田苦旱,適當播種之時,至此嗷嗷已甚,乃得甘霖,達旦不休。余僵臥待之,晨餐後始行,持蓋草履,不以為苦也。東一里,望見孟橋,即由岐路南行。蓋至是南列之山已盡,遂循之南轉。五里,抵唐村坳。坳北有小洞東向,外石轔峋,俯而入,下有水潺潺,由南竇出,北流而去。乃停蓋,坐久之。逾嶺而南,有土橫兩山,中剖為門以適行,想為道州、寧遠之分隘耶。
於是連涉兩三嶺,俱不甚高,蓋至是前南列之山轉而西列,此皆其東行之支壠,而其東又有卓錐列戟之峰,攢列成隊,亦自南而北,與西面之山若排闥門者。
然第西界則崇山屏列,而東界則亂阜森羅,截級不紊耳,直南遙望兩界盡處,中豎一峰,如當門之標,望之神動,惟恐路之不出其下也。過唐村坳,又五里而至大洋。道州來道亦出此。其處山勢忽開,中多村路。又南二里,東渡一橋,小溪甚急。逾橋則大溪洋洋,南自九疑,北出青口,即瀟水之上流矣。
北望小溪入江之口,有眾舟艤停泊其側。
小舟上至魯觀,去九疑四五里,瀟江與母江合處。
渡大溪,是為車頭。又東南逾嶺,共六里,為紅洞。市米而飯,零雨猶未止。
又東南行六里,直逼東界亂峰下,始過一小峰,巉石岩岩,東裂一竅,若雲氣氤氳。攀坐其間,久之雨止,遂南從小路行。
四里,過一村。
曰大蓋。
又南二里至掩口營,始與寧遠南來之路合,〔北去寧遠三十里。〕掩口之南,東之排岫,西之橫嶂,至此湊合成門,向所望當門之標,已列為東軸之首,而西嶂東垂,亦豎一峰,北望如插屏,逼近如攢指,南轉如亙垣,若與東岫分建旗鼓而出奇鬥勝者。二里,出湊門之下,水亦從其中南出,其下平疇曠然,東西成壑。於是路從西峰之南,轉西向行。又三里而至路亭。路亭者,王氏所建,名應豐亭,其處舊名周家峒dóng王氏之居在焉。
王氏,世家也,因建亭憩行者,會發鄉科中鄉試,故遂以「路亭」為名。是日止行三十五里,計時尚早,因雨濕衣透,遂止而向薪焉。
二十四日雨止而云氣蒙密。平明,由路亭西行,五里為太平營,而九疑司亦在焉。
由此西北入山,多亂峰環岫,蓋掩口之東峰,如排衙列戟,而此處之諸岫,如攢隊合圍,俱石峰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