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亞里斯多德傳 - 108 / 164
傳記類 / 亞里斯多德 / 本書目錄
  

亞里斯多德傳

第108頁 / 共164頁。

 大小:

 第108頁

朗讀:

關於亞里士多德的質料與形式的理論,我們在第八章已做過專門的介紹,知道它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也指出它包含著錯誤傾向,把本來只有人才具有的「目的」性,運用到一切事物上。當他把「目的論」上升為理論時,就為宗教神學利用了,成為束縛科學發展的桎梏,其消極影響是不小的。他的「目的論」在很長一段時間,支配了自然哲學。他說,「自然不做無目的之事」,目的「總是力求達到最好的」,「它使每一事物儘可能完美」,在自然中沒有多餘的事物,沒有徒然的事物,也沒有不完善的事物,世上一件小事,再微不足道,也具有某種神性。甚至說,對自然的觀察可看出,在世界的安排中,在世界的創造中,無論大小,都具有奇妙的目的。因此,人們必然把世界的這種目的或設計歸於一種無所不在的含目的的活動,而不能歸之於機遇,自然無失誤,所有的東西均在目的因之中。不用更多的分析,其錯誤是每個人都能看出的①。

①參見張尚仁:《古希臘哲學家的故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140頁;楊壽堪:《亞里士多德範疇學說簡論》,福建人民出版杜,1982年版,第55-61頁;謝慶綿等主編:《西方一百個哲學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67頁;王宏等主編:《西方著名哲學家介紹》,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頁;策勒爾:《古希臘哲學史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3-194頁。


  

但無論怎麼說,提出四因,這是科學的進步,認識的深化。有些學者對此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如楊壽堪論述就很充分,這裡我們作一具體介紹。


  


贊助商連結